昨天早上6:00左右,医师@宗建平上传的一条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昨晚一位患者,因主诉发热脚上发红,迅速表现坏死,这是一种海洋创伤弧菌感染,死亡率极高,常因皮肤被海鲜等刺伤所致。”
宗建平是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
他微博中提及的患者,是69岁的陈大伯。陈大伯目前已出现多次感染性休克,心、肺、肾等多器官衰竭。
宁波市第一医院ICU主任朱建华说:“我们高度怀疑他是海洋创伤弧菌感染的疾病,这种病很少见,也很凶险,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近两年有多发趋势。”
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在增多死亡率极高
很快,宁波市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博(海曙疾控V)转发、跟帖:
宁波再现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去年宁波曾有病例死亡报告——2011年9月4日,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不明原因出现了臂部红斑、紫癜,并迅速散发于下肢、肩部,伴明显的疼痛。9月5日凌晨到宁波市中医院就诊,经宗建平主任会诊,诊断为海洋弧菌感染。次日患者病情突然恶化,9月7日凌晨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
随后,海曙疾控V又更新了微博:
宁波市第一医院专家宗建平表示,宁波最近十几年发病在增多。若感染海洋弧菌,临床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为伤口感染以及原发性败血症。如果伤口接触到海水、贝壳或鱼类,便有可能感染到此弧菌。一般来说感染多很轻微,但高危人群感染可致肌炎、肌膜炎甚至引发严重的坏疽。
并非人人都易感染海洋弧菌,但免疫力差等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防范!
以下人群,若感染此菌容易造成严重感染:酒精性肝硬化,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酗酒,遗传性血色(铁)沉着病,有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地中海型贫血、慢性肾衰、淋巴瘤等。
海洋弧菌普遍生存在海洋中,感染途径有两种:一是食入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例如生蚝、蚌类等海产及生鱼片;二是从皮肤上直接感染,如从事挖生蚝时皮肤上有伤口,海洋弧菌就会侵入体内。
可针对性采取两个预防措施:一是少吃生冷食物,尽量将水产煮熟;二是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
身体一直蛮壮实的老伯
不到3天被击垮
仅3天不到时间,陈女士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健朗、壮实的老爸会突然生命垂危。究竟是什么病毒这么凶险,一下将他击垮?
69岁的陈大伯在象山海边住了一辈子,两个女儿成家后,大伯一个人独居。
陈大伯家在象山县溪里方村,往北不到两公里,就能看到海湾。吹了一辈子的海风,陈大伯最喜欢吃着海鲜,喝点老酒。
三天前,陈大伯忽然发起高烧,他开始没想惊动孩子,以为熬一熬就过去了。第二天,烧没有退,腿上开始长出水泡,皮肤变黑,眼看着水泡一点点扩大,大伯有点慌了,这才让女儿陪着一起到象山县人民医院看病。
据象山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医生回忆:“当时老人神志还清醒的,否认自己曾经下过海。”
陈大伯的病情发展很快,医生让赶紧往宁波送。15日晚上,陈大伯被送进宁波市第一医院时,右小腿已经肿得比正常粗了一圈,皮肤发黑。
急诊科主任宗建平接诊后,一下想起了在宁波很罕见的海洋创伤弧菌感染。
“首先,大伯的症状与海洋创伤弧菌感染高度相似,我询问了病史,他平时爱喝酒,又曾经患过黄疸肝炎,而且就住在海边。所有的巧合都指向一个方向——海洋创伤弧菌感染。虽然现在做细菌培植化验,但已基本可以确定。”
5月份宁波市一院刚接诊两患者
但这种病一般人不易感染
昨天,海曙区疾控中心主任庄鲁若说,去年,宁波也曾发现过一起海洋弧菌感染病例,是一位外来务工人员。“不到3天,人就走了。”
今年5月份,宁波市第一医院再次接到两例海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
急诊外科医生周冬冬回忆:“一位50多岁,男性,家住慈溪,靠海边。他很喜欢吃海鲜,平时也爱喝酒,得过乙肝。确诊之后,我们经过全力抢救,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不过三四天时间,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去了。第二位比较幸运,40多岁,也是住在慈溪海边村庄,同样爱喝酒、患过乙肝,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痊愈出院了。”
周冬冬说:“对这类病也没必要恐慌,它的发病率很低,一般人不容易被感染,哪怕是吃了受海洋弧菌感染的海鲜,或者在海里玩。但是高危人群要小心,一旦发病,48小时内死亡的概率超过50%。”
吃这些海鲜时要小心
受污染的淡菜,易引起腹泻。去年5月份,受赤潮影响,浙江淡菜受污染,宁波、舟山等地上百居民出现腹泻症状。这与赤潮暴发有关联,一般在赤潮退去45天后,就可以吃了。除了淡菜,生吃毛蚶、牡蛎等贝类水产品会引发多种疾病,比如伤寒、副伤寒。2005年初,宁波伤寒暴发,起因正是居民生食或吃了没熟透的被伤寒病菌污染的毛蚶与牡蛎。
另外,毛蚶、泥蚶、蛤类、牡蛎、蟹等,容易造成甲肝传播。
生鱼片、生鱼粥、醉虾蟹;采用涮或烧烤方式烹煮海鲜,海鲜未熟透;或者炊具、容器生熟不分,极容易引发食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据都市快报 通讯员 赵冠菁 庄鲁若 记者 俞莹 制图 李本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