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说会写,长年累月搜集整理海洋故事
进入北岙镇九仙村的村口,远远就能看见停泊在前方海湾里的小渔船。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而来,似乎风中还夹杂着某个久远年代的悠扬渔歌声。
这里是许根才的老家,他是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非遗项目的另一个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如今已是72岁,却一直笔耕不辍,逐字逐句纪录每一个从渔民口中听来的海洋动物故事。
小时候,许根才的父亲常年打藤壶(温州话叫“曲嘴”),同时精通竹编活儿,许根才就跟着做手艺的父亲走遍了洞头各地。父亲做竹编的时候,村民们也喜欢围过来看他的手艺,聚拢的人多了,大家就说各种海洋动物故事来打发时间。许根才就这样听了大人们讲述的许多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能说会写的许根才觉得不把自己听到的这些精彩故事写下来太可惜了,于是开始整理收集海洋动物故事。1985年,许根才整理的《章鱼学功》在当时的流行杂志《故事会》上发表了,杂志编辑部邀请他去参加故事创作函授班学习,出身渔民的他欣然前往。此后,他搜集整理故事的热情更高了。
在女儿许小萍的回忆中,家里不仅爸爸会讲故事,奶奶讲动物故事也很厉害。在那个还没有电灯的年代,月明星稀的夏夜里,常常是伴着海湾飘过来的凉爽海风,大人们就围坐在自家石头房门前的竹椅前,专心听着爸爸说故事。而和许小萍同龄的孩子们则在屋里缠着奶奶说故事。奶奶就坐在床头悠悠地说开了:“传说土地公是掌管金银财富的,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他都要把宝库里的金银拿出来晒一晒。有一次他选在洞头珍珠礁翻晒金银……从那以后,珍珠礁晒过金子的地方,卵石就变赤红色;晒过银子的地方成银青色。”这个《土地爷爷晒金银》的故事,是孩子们最喜欢听的故事,许小萍总是让奶奶讲了又讲。
在整理故事的过程中,许根才也尽量做到录用最科学的版本。三年前,他从一位渔民口中听说了一个《海龟报恩》的故事,大意是说,有个海龟被海边的一处荆棘缠住了,一个打藤壶的渔民救了海龟。海龟为了报恩,后来指引着这个渔民到了藤壶特别多特别大的洞头虎屿一带,如今洞头人就管特别大的藤壶叫“虎戳”,传说一个藤壶就有小酒盅大小。而一旦海面产生大风浪,海龟就会浮上海面告知渔民即将变天。
为了证实故事中“虎戳”的大小,许根才特地去了北岙镇海霞村,问当地一个常年打“虎戳”的老渔民,渔民告诉他,真正的“虎戳”确实有小酒盅大小,只是如今市面上比较少见。而为了证实海面风浪大的时候海龟是否真会浮出海面,许根才又询问了常年奔走洞头各地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也如实相告说,他曾亲眼见过大风浪来袭海龟浮出海面的情景。“由此可见,海洋动物故事虽然是渔民编的故事,但是这些经典能流传至今,故事里的很多细节都是有事实依据的,也可见洞头渔民的智慧。”许根才说。
他们遍访大小渔岛,田野调查抢救故事
洞头是全国海洋动物故事蕴藏最丰富的县份,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故事都是通过老渔民口耳相传,没有形成文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洞头大量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加入了抢救海洋动物故事的队伍,风雨兼程、跋山涉水,用纸笔一一把这些口述故事变成了可以传承的文字。
今年68岁的邱国鹰就曾经是一位抢救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洞头文艺工作者。据他回忆,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省、市文艺界开展征文活动,当时人口尚不到10万人的洞头县,“文革”结束后文艺刚刚复苏,任洞头文化馆副馆长的邱国鹰和同事们商量,最终决定组织文学爱好者下渔村搜集民间故事。历时两个月后,在他们收集到的50余篇故事中,绝大多数为地方风物传说。其中有8篇是海洋动物故事。这些故事,陆续被民间文学刊物发表。令洞头文艺界工作人员没想到的是,有关海洋动物的故事一经刊发,就有专家专程写信来说,类似的民间故事在全国都很少见,没想到洞头居然有8篇之多。
随后,在众多民间文学专家的鼓励指导下,洞头县从1980年至1986年,连续7年组织60余人次进行了20余次规模不等的民间文学采风活动,搜集到各种民间文学资料70余万字,其中海洋动物故事50余篇。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洞头民间文艺工作者们顶着烈日与风雨,坐着颠簸的渔船,踏着不平的山路,走遍大大小小的一座又一座岛,寻访一个又一个村落。
“百集故事家”陈懿琛就是在工作者们最初搜集故事的岁月里寻访到的。当时大家到处打听,得知东沙村有位70多岁的老人能讲一百多个洞头民间故事,终于辗转找到了陈懿琛老人之后,老人却马上拒绝了讲故事。经工作人员了解,老人是因为“文革”期间这些故事被当成了封建迷信,老人怕因此挨罚。为了消除老人的顾虑,工作人员们做了许多努力。知道老人家爱抽旱烟,他们就找了一个很大的烟袋送给他。有一次老人不小心跌倒了,他们第一时间赶来将老人送往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老人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邱国鹰回忆说,陈懿琛老人说的故事特别生动,特别地道,完全无愧于“百集故事家”的称号。
而寻访另一名故事高手许楚义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邱国鹰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许楚义是洞头有名的船老大,而且是生产大户,特别忙碌。当时胜利岙还是个孤岛,邱国鹰第一次去寻访许楚义,经过了上山下海之后,村民们告诉他许楚义出海去了。第二次,邱国鹰特别选了一个大风的日子,没想到还是不巧,赶上许楚义卖鱼去了。第三次,邱国鹰选的是次年正月初五,一个下雪的日子。辗转来到了许楚义的家门口,终于见到了本人。得知邱国鹰只是为了听故事而来,许楚义感动地当场就给他讲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墨鱼治鲸》的故事整理发表后,第二年就获得了浙江省民间文学优秀奖。
1987年,在全国开展民间文学三集成工作的热潮中,洞头县再次组织普查队伍,在半年时间内采录了300余万字的民间文学资料,其中有新发掘的海洋动物故事近20篇。至此,洞头县发掘整理出的海洋动物故事已多达80余篇。这一现象,受到民间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如今,海洋故事搭上新媒体的“船”
今年4月初,“海洋的呼唤”——中国(洞头)海洋动物故事演讲暨漫画作品大赛正式开赛,大赛由温州市委宣传部、洞头县人民政府主办,洞头县委宣传部、温州网、新浪浙江联合承办,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浙江在线、杭州网、宁波网等30多家全国和省市级城市网站为合作媒体。
洞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京表示,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这一非遗文化目前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网络上举办这次全国性的赛事是首创,也是一次探索。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更突出了活动的特色和创意。
目前,海洋动物故事演讲大赛已经决出25强,这25名讲故事好手将齐聚洞头,于8月24日、25日两天进行洞头海洋故事的复赛和总决赛。今年9岁的洞头本土选手林雷畅是本次入选25强年龄最小的选手,虽然第一次接触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还是在今年4月份,但是《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集》中内容丰富的故事、精彩的对白深深吸引了她。而同时入选25强的10岁小选手吴晨源,早在两年前的北岙街道城南社区讲海洋动物故事大赛中,就把《想吃海鸥的鲨鱼》搬上了舞台。这两年,随着洞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洞头海洋动物故事作为剧本编成课本剧,《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集》也逐渐成了洞头小朋友们的课外读物新宠。
对海洋故事的阅读体会,小选手郭千婳颇有自己的理解,她的外祖父正是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许根才。小姑娘说,从小就听外公、妈妈讲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现在已经把《洞头海洋动物故事集》读完了。“《鱼为什么没有脚》告诉我好人是一定会有好报的,《章鱼学功》告诉我只要肯坚持,就可以成大器……”
本次大赛讲故事单元自开赛以来,收到了来自上海、广西、海南、江苏、四川、安徽等省、市的600多位选手的参赛作品,他们通过上传视频的方式,声情并茂地演绎了80多个洞头海洋动物故事。而洞头大赛漫画单元自开赛以来,共收到了全国各地近900件参赛作品。漫画参赛选手来自五湖四海,不仅地域广,而且选手年龄跨度较大,参赛作品的表现手法更是多样,既有手绘也有电脑制作,既有业余爱好者也有来自动漫工作室的专业选手。
张京介绍说,本次最终进入10强的漫画作品质量很高,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表现手法多样,而且融入了作者的许多二次创作,让人耳目一新。眼下,洞头县有关部门正在和国内一些动漫机构进行接洽,准备举办有关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动漫大赛及微电影大赛,让海洋故事进一步融入新媒体。
而前不久,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大赛导游组的比赛刚落幕,对于洞头旅游部门来说,他们最想达到的效果是,游客们来到了洞头,可以吃海鲜,吹海风、听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目前,海洋动物故事中一些代表作已经制成了石雕小品,一些故事成了推介渔家特色菜肴的形象“说明书”,而有关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动漫产品也正在制作中。这场搭乘新媒体的“大船”而进行的讲故事大赛,不仅让全国各地的民间故事爱好者了解到了洞头特有的精彩故事,也让更多的洞头本土人士发现了身边更多海洋世界的神奇。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