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8日讯 “郑医生啊,我家老头子走之前,再三叮嘱我要谢谢你,他本来想亲自送你一面锦旗的,无奈走得突然……”西湖区阔石板路152号,白发斑斑的韩老太拉着郑宁的手,不住地表示感谢。
郑宁,西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净寺站社区医生,来到这个站点将近5年时间,平常除了坐在小诊室等居民来问诊配药外,闲暇时还经常会到社区里转转,看看那些好久不在诊室出现的老人们怎样了。
前阵子,他发觉陈大爷也就是韩老太的老伴好久没来了,就决定去看看,没想到碰到了这样一幕。
老人临终遗愿是给医生送锦旗
“其实,我没为他做什么大事,只是每次发病时都能尽快赶到他身边,给他一点安慰,帮他尽量缓解心中的焦虑和恐惧而已。”说起与陈大爷交往的这5年,郑医生笑笑。
老大爷今年78岁,得慢性阻塞性肺炎已有20多年时间,近5年来,他的病情恶化得十分快。
“起初,老陈每次都是自己走到站里来的,一手拎着尿壶,一手提着吐痰的罐子。他知道自己行动不便,把挂盐水的准备工作做得特别全。”
从陈大爷家到站点虽然只有七八百米的距离,但对陈大爷来说这段路却很长,每次都是走走停停。郑医生就跟陈大爷说:“有事打个电话给我,还是我到你家比较方便。”
最近三年来,每次陈大爷一发病,只要一个电话,郑医生就会很快赶到他的床前,帮他拍痰、听诊,病情严重时则帮他转到大医院。
“老头在的时候,很难伺候,稍微有点不满意就要发脾气,我们家里人是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韩老太说,可奇怪的是,每次面对郑医生时他就变得和颜悦色、通情达理。
比如,陈大爷生前只有打牌和抽烟两大爱好,当他卧床不起时,牌是打不了了,那就只能抽烟。可他得的是肺病,烟是最忌讳的东西。家里人怎么劝他,他就是不听。最终,还是郑医生出马帮忙劝说陈大爷慢慢戒了烟。
就是这些贴心的小事,在两位老人看来,却是对他们莫大的帮助。
“老头子特别依赖郑医生,稍微有点情况就叫我去找人,最频繁的时候郑医生一周就要来我们家两三趟。”老太太韩彩珠说,所以当老伴在弥留之际跟自己交代“还欠郑医生一面锦旗”时,她觉得再正常不过。
友好沟通拉近医患距离
在五年社区医生工作中,郑医生有种明显的感觉。
“刚开始时,诊室里空得不得了,只有几位要配药的居民。但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居民们但凡有点头疼脑热或是不舒服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我们社区医生问问。即使没生病的时候也会上诊室来跟我们聊聊天。”郑医生说,从他跟陈大爷的相处过程中,他觉得友好沟通是拉近医患距离的润滑剂,社区医生相比繁忙的大医院医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社区居民成为朋友,从这种角度讲,社区居民也更信任社区医生。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身边的社区医院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到去年年底为止,杭州范围内共有20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4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都已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了改扩建的工作。”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周智林说。
在软件上,在目前已建立的5722个全科医生团队中,已有12800余名社区医务人员在为大家提供服务。他们每年都要去大医院轮转、培训,在对待公共卫生、慢性病、常见病等完全没有问题。
而政府之所以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来改造社区医院,就是为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周副局长说,目前杭州已实现市区15分钟医疗圈、农村20分钟医疗圈,看个感冒之类的常见病在社区完全就能解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