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湾的故事
杭州杨绫子学校,浙江最大的智障儿童学校。可能是它名气太大,我和不少人一样,习惯用“杨绫子”三个字代替其全称,久而久之,便把“学校”两字忘掉了,再提及它,甚至想到的是一个“收容所”的概念——只要送进去就行了。所以采访前,“杨绫子的学生毕业后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从没出现在脑子里。
我去上了杨绫子学校的职高课,看到老师三天课努力地只讲一个动作:菜刀要横放,刀口要朝内。
这种坚持肯定是有成果的,比如学烹饪的倩倩,如今在电器城做了收银,而学花卉盆栽的阿辉,在厨房里被新员工叫做“辉哥”。
从杨绫子学校毕业的学生分两种,一种像倩倩、阿辉这样的轻、中度智障学生,有学校的培训、机构的帮助、社会的宽容,他们是可能独立地适应社会的,而且有些做得远比我们想象的好。
另一种是像弘毅这样的重度智障学生,如果毕业后得不到妥善安置,那基本意味着所有努力一切归零。
轻度智障的孩子努力走向社会
辉哥的工作可以打80分
杨绫子小学因最早设址在杨绫子巷而得名,1984年改为九年一贯制弱智儿童学校,随后改名为杨绫子学校。2006年,学校搬到姚江路上,面积增加到20亩。
作为上城区属公办学校,对辖区内的智障儿童是“零拒绝”,学校现有19个班级,206位学生,包括学前班、小学、初中和职业高中部,4岁到20岁的智障学生都能在这里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
课程上,在初中之前,都是些非常简单的生活语言和算术、体育、手工绘画、运动保健,此外就是像认钞票之类的生活常识。
学校科研主任钱宇浩说,这些课程至少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适应和家庭适应,学会吃饭、上厕所、与人相处……
“每位家长都有同样一个梦想,希望孩子能够拥有别人一样的生活,这就要求智障学生再进一步,必须掌握一技之长,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2000年,学校开办了职业高中部,为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初中毕业后,学校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和工作素养两项内容的评估,结合家长和学生自己的意愿,决定所学专业。
课程分7个主专业:烹饪、烘焙、室内植物养护、客房服务、居家饮食、居家生活、公共清洁;另外还有7个辅专业:洗车、洗衣、装配、手工艺品制作、超市服务、插花和中式面点。
钱宇浩说,每位学生每学期可各选一个作为课程,中低度智障的学生,鼓励多学;重度智障的学生,力求学会最基本的自理技能。
当然,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是极其艰辛的,在烹饪班,我们看到这样一幕——
学的是切菜丝,但到第三次课上,朱嘉炜老师还在教大家怎么放菜刀,反反复复只有一句话:横着放,刀口朝内,千万要记住,刀口要朝内啊!
“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就能做到的小事,杨绫子高中阶段的学生可能要花上半年,单学会握菜刀就要重复两个月。”丁莉老师说。
这种坚持不懈的反复,是有成效的。事实上,如果社会给予他们更大的宽容、帮助,一些低中度智障学生是可以融入社会的,而且做得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好。
阿辉(化名)在杨绫子职高班学的是花卉盆栽,但他说,自己更拿手的是烧菜。“八九岁的时候,爸爸就教我做饭,我不学,他就拿鞭子抽我。他扔给我两句话:第一,以后爸妈不在了,你要自己做饭吃;第二,学会做饭了,长大要做给老婆吃。”
2009年6月,在残联安排下,阿辉到了一家连锁中餐厅做厨工,负责在操作间煮饭、切菜、储备物料,要是遇到没人磨豆浆,他也得上,一干三年。
餐厅大堂的李经理说,他四个月前接手时,上任经理特意叮嘱他要多照顾一点阿辉,结果到任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他工作的认真劲和态度,真不比其他员工差,分内的事绝对能胜任,有些新员工遇到不懂的,还得一口一个‘辉哥、辉哥’地请教他。如果百分制,我可以给他打80分。”
倩倩(化名)是2006年毕业的,这位2002年全国特殊奥运会800米冠军学的是烹饪。她自找的第二份工作是在杭海路上一家建材超市的收发部,干了4年。
“2007年7月进的,第一次签的是一年劳动合同;2008年7月,又签了三年劳动合同,这一年,《劳动合同法》开始施行,再签一次劳动合同,就可以算是终身合同工了。结果2010年7月,当我要签第三次的时候,他们把我辞退了,而我什么也没做错。”
同学知道后,让倩倩去了残联。一星期后,一家电器城找到她,说服务台有个空缺。今年5月,倩倩怀孕了,提出了申请,公司又将她调回离家最近的分店,并安排她做收银工作。
“刚开始也不会,就找人慢慢教我,一个星期下来,大致也就了解了。”倩倩说,她对现在的状况很满意,一个月收入近2000元,基本上同工同酬,自己个头小,也适合做收银、服务台这类的工作。
如果阿辉的父亲还健在,一定万分欣慰,儿子终于给老婆做上了饭。阿辉说,明年2月,他和倩倩的孩子就要出生了。
家长不到万不得已
不愿送重度智障的孩子去托管中心
目前杭州智障人群约有1.6万人,占全市残疾人比重的10%,其中在校培智学生有900多名。
每年9月,都会有近40位新生进入杨绫子学校,而学校的规模决定了必须有一批毕业生要走出校门。这种情况,除滨江和下沙经济开发区以外,杭州其他12个县市区的特校一样存在(杭州市规定,人口在30万以上的区县必须要有培智学校,滨江、下沙人口少,与江干、萧山合作办学)。
杨绫子学校科研主任钱宇浩说,重度智障学生,一旦离开校园这样独特的群体生活环境,很多学生回到家后,家人又疏于康复训练,生存技能会很快退化到原点,甚至会更差,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遇到孩子能力退化,就有家长想让孩子回炉,哪怕是再读三五年,这种心情我们能理解,学校也曾创造条件,比如给极其重度的智障学生办过青培班,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终究不是个办法。”钱宇浩说,如果学生家长经济条件允许,徐琴的“弯湾”模式,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出路。
市残联教育就业部部长胡红生说,对智障人士的安置,要把中轻度智障和重度智障区分看待。中轻度智障人群的求职意愿比较高,国家也有规定,每个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员工数的1.5%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智障人群适应慢,我们也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企业定期到培智学校给学生做培训,等培训基本合格后,再转到企业里实训,完全掌握技能再就业。”胡部长说,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在税收方面可以享受优惠,比如增值税,每人每年可以减免3.5万,但多种原因,推进难度还是很大,仍以按比例安置为主,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一起吸纳。
这两年,杭州又在探索新的方式安置重度残疾人群,每个街道乡镇都要求建一个工疗站,主城区已经达到全覆盖。
工疗站是日间照料,针对智力和精神残疾,做一些基本的教育培训和康复训练。“这还是很受家庭欢迎的,主要是离家近,白天送到工疗站,下午3点以后接回家,相对比较放心。”胡部长说。
去年9月29日,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杭州仁爱家园”试营业,500张床位,全天候托养,目前入住人数是150多人。
当时“仁爱家园”的入住条件要同时具备以下三项:1.户籍为杭州市主城区且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重度智力、精神残疾人员;2.父母双亡,或本人年龄在60周岁以上,或父母一方年龄在65周岁以上;3.经市残联指定医院确诊无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感染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患者。这就把弘毅这样的学生排除在外了。
“仁爱家园从选址、奠基到建成,‘弯湾’的这些家长一直在关注。但那时有入住条件限制,更多是老年人,也看到有精神残疾入住,担心孩子不适应,所以就没有考虑了。”徐琴说。
今年9月,“仁爱家园”入住条件放宽,增加了两类人员:年龄18周岁以上,智力残疾等级一、二级,且单亲或一户多残家庭;年龄30周岁以上,智力残疾等级一、二级。
杭州市残疾人托管中心工作人员说,“仁爱家园”当初成立的初衷,确实是针对重度智障人群的,但后来在普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精神残疾人群也有同样的需求,不能不考虑。
“家庭情感是很难割舍的,很多家庭只有在力不能及的时候,才会把智障孩子送去托管,大多数都想着自己照看,陪在身边。实际上,重度智障人群和精神残疾人群是分开管理的,不会造成生活上的干扰,家长不用担心。”
都市快报 记者 徐王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