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们正在观看智能网箱模型。
海洽会上展示的海钓游艇。
海洽会上,捕捞自南大西洋的黄金蟹吸引市民参观。
浙江日报宁波9月16日电《舌尖上的中国》虽已“收官”,但食客老饕们仍“纠结”着其中的美味。这不,海洽会上举办的首届中国(南方)海产品国际博览会,不仅吸引到了众多采购供应商,更吸引了一大群美食客。
“听说这海产品博览会上有60多公斤的蓝鳍金枪鱼,我的口水都要下来了……”从上海赶来参加海洽会的李小姐毫不掩饰自己“吃货”的身份。
“吃”,只是海洋经济印象中的一个缩影。本届海洽会上,小到一根纤维,大到各类重工设备,各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海元素”随处可见。
舌尖上的“海味”
令李小姐垂涎的“蓝鳍金枪鱼”,是浙江大洋世家股份有限公司展位上的明星。它体格结实,鱼身呈深蓝色,泛着光泽,还有着漂亮的金色背鳍。与平日在市场里看到的普通金枪鱼相比,蓝鳍金枪鱼有“一两蓝鳍一两金”。按照市价计算,这条60多公斤的大鱼,市场价格超过6万元。
“看肚子这里,这里的肉最贵,每公斤要2800多元。”李小姐很有“见地”地说。而最让她“过瘾”的是,工作人员在昨天下午,将这条蓝鳍金枪鱼制作成生鱼片,请参观者免费品尝。“那个肉,真叫鲜,我要了好几份呢。”
爱吃虾的李小姐,还在展会上找到了化冰即可食的即食对虾。“那些对虾,用的是新技术,将虾里面的内脏全部清理干净,所以可以整体食用。还有种脆壳微波对虾,微波炉里转转就好,非常方便。”
吃,不仅要美味,还要吃出健康。象山超星海洋生物公司展示了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合作项目。他们创新地将鱼骨头、鱼内脏等加工成鱼精膏、水解蛋白、鱼粉等产品,然后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调味等行业。其中,他们开发的鱼溶浆产品,已超过日本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
“海”原料穿上身
继棉花、麻、丝绸、化纤之后,眼下,人类又将衣服取材的目光瞄准了海洋。
“向大海要面料。”在绍兴馆,蓝海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的标语格外吸引眼球。“今年初,国内首条海藻纤维生产线已经投产,预计年产量可达100万吨。”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是该公司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研发的,能从海带等海洋藻类中提取一种名为海藻酸钠的物质,再通过技术手段,做成海藻纤维。与普通纤维相比,海藻纤维质地非常柔软,且有阻燃、抑菌等功效。“目前,我们已经推出海藻纤维医用敷料产品,市场反响很好。”
青岛馆里,一款从蟹壳中提取纤维制成的面料也令人大开眼界。这种海洋生物甲壳质纤维针织品具有防水、防风、透湿、透气等功能,非常适合生产特种装备。
“海洋生物纤维的问世,让人们穿衣有了更多的选择。”说话的是从绍兴赶过来参观的轻扬纺织品公司董事长马斌。在他看来,这些纯天然、可再生的海洋纤维如果真正进入服装、家纺等产业领域,大有前景。
驾船代步乐悠悠
海洋生活,离不开船,游艇经济已然兴起。舟山银海游艇公司展出的一艘海钓游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前来“试驾”。这条约8米长的游艇,不仅配备了操控台、钓具等一系列设备,还在船尾加装了躺椅、茶几,可以供人们边休息,边欣赏海面风景。公司负责人周信良告诉我们,“在国外,游艇已像汽车一样成为人们的一种代步工具,几乎每个海滨都有游艇码头。国内游艇经济前景广阔。”
技术的创新,也让游艇的价格也将更加“亲民”。舟山馆内,一条长约12米,通体用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的蓝色游艇,引起了我们注意。
建造该船的陈建华介绍说,用这种材质制造游艇,不仅韧度强,耐腐蚀,安全性更好,而且成本能节省15%左右,还能回收再利用,非常实惠。“目前,我们公司已有100多条这样的高分子聚合材料游艇投放市场。”
- 宁波第二届海洽会最后一天 新型“创可贴”海藻制
- 海洽会启幕 宁波第一批养殖岱衢族大黄鱼10月上市
- 66位中外记者走读浙江 走访多地参与海洽会
- 海洽会:新平台 新项目 新技术 共享浙江蓝色机遇
- “蛟龙”亮相海洽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