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9日讯 为缓解西湖风景区“堵车”之困,杭州最长隧道——紫之隧道,力争今年年底动工。
从昨天起至9月25日,紫之隧道(紫金港路—之江路)工程设计方案,在红楼(位于庆春路和延安路交叉口)公示。作为杭州市拟建的最大市政交通项目之一,该工程将在之江区和西湖区的龙坞、大清谷等山体内,开挖隧道、架设桥梁等。到2016年,紫之隧道将有望建成。
为评估紫之隧道的建设对该区域植被与濒危植物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杭州市前期办等相关单位邀请了浙大相关专业的教授,对区域植被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生态调查。
这次公示的方案不同于原先的方案,最终确定的紫之隧道工程南起之浦路,北至紫金港路,全长约13.9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在每小时60公里。总投资估算约44.6亿元。
设计方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区域界线外,布置三座隧道两座桥梁。
三座隧道,分别从绕城高速东侧的龙坞、大清谷等山体里穿过。“隧道的单洞长度控制在5公里以下。目的是为了减轻司机在长隧道通行中产生的疲劳感,同时解决隧道通风问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交通与市政工程院副院长章立峰告诉记者。
两座桥梁,设在青山绿水之间。一座,设在大清谷山谷之间的碧龙潭水库的东侧,桥长约85米;另一座,设在杨家牌楼东南侧的石人坞山谷里,长约90米。
“司机从封闭的隧道里穿出来,欣赏到山谷两侧的绿色,压抑感会减轻。”
紫之隧道工程,还将在梦坞和西溪路以南,各设置一段匝道,与之江路、西溪路对接。
在紫之隧道开挖前,杭州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区域植被调查与保护研究,是市政府坚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科学举措。
杭州前期办等邀请浙大教授对紫之隧道建设区域进行了生态植被调查,评估隧道项目建设与运行期对植被的可能影响。项目负责人邱英雄教授告诉记者,通过样方调查发现,隧道施工区域共涉及的植物种类有148种,其中多数种类为本地区常见种,濒危植物仅有2种,分别为豆科的花榈木和樟科的香樟,共计30余棵。对于工程可能涉及的珍稀濒危植物与古树名木,项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迁移保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施工区域内的濒危植物的影响。隧道口周边植被主要为次生的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自我生态恢复能力较强,施工结束后采用人工措施进行复原与景观恢复。
章立峰告诉记者,紫之隧道施工中,对周边最大的影响预计是运进运出的废弃渣土。根据估算,紫之隧道的建设,将产生300万方左右的石渣。
- 今年底 杭州力争开建环城北路下穿隧道和紫之隧道
- 早晚高峰的庆春路隧道每天都看到有骑车人 太危险
- G25长深高速丽缙段9月15日停电一天 过隧道开灯减速
- 海底建隧道
- 甬台温高速猫狸岭隧道路面施工 杭州宁波方向分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