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顺(左)和何荣富相隔多年再见面。
援建者和当地人的合影。老照片由王永顺先生提供
浙江在线9月28日讯 一张张比手掌还小的黑白照片,定格了176位建设者40年前的那段艰苦时光,他们一起漂洋过海奔赴遥远的赤道几内亚,援助当地修建公路。援建参与者李明忠老人想找到当年的老工友聚一聚,收集更多的资料和图片制一本纪念册(本报9月26日、27日已连续报道)。
现在,事情又有了新发展,更多读者提供了线索,昨天,甚至有几位援建参与者拿着厚厚的相册赶到了报社。
火车、飞机、轮船轮换,才抵达工作驻地
王永顺,绍兴人,汽车零配件材料管理员,何荣富,杭州人,机修工。昨天,两位老先生在报社碰上了头,当年他们都是30岁不到的帅哥,40年后再相见,两人哈哈大笑。
“老了,老了!头发都白了!”“你瘦了!要是在大街上遇到,肯定是要认不出了。”
没有多余的客套话,两人最关心的就是对方的生活过得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工友的消息。感慨地谈谈过去,热情地播报“现在进行时”,一个说着绍兴普通话,一个说着杭州话,陪在一旁的记者半天都插不上一句话。
那一年,28岁的王永顺第一次离开绍兴老家,妈妈送他到杭州,先坐火车去北京,然后乘飞机到埃塞俄比亚,再换飞机到喀麦隆,再坐小飞机到达赤道几内亚的首都,最后再换乘400多人的大轮船,才能到达工作驻地。“那年头,第一次坐飞机,特别新鲜,可惜我晕机,都没能好好看机窗外的风光。那也是我第一次坐大轮船,大西洋,真漂亮。”
王永顺曾经在码头上工作了一个月,休息天就能下海游泳。他还记得那海水特别清澈,不用潜水就能看见海底的珊瑚,他后来带回一个20多厘米高的珊瑚做纪念品,是他这些年来最最喜欢的物件。
没味道的番薯、特别老的鸡肉,那时都是难得的美味
当地条件艰苦,援建队建设、后勤一把抓,随队有队医、理发师和厨师,还有专门帮大家种菜的菜农。昨天,曾经为大伙烧菜的厨师郦炳海也打来了电话,“这个聚会我一定要参加”。
在郦师傅的记忆里,当时的伙食条件很差,“当地人吃的是芭蕉,我们当水果他们当主食,根本吃不到一起。那里几乎没有蔬菜。开始,我们只有带去的大米和罐头,餐餐吃罐头吃到每个人都想吐,后来就自己想办法种菜,最好种的要算番薯,是当地的一种白番薯,特别大,粉粉的,不糯,也没什么味道,可就是这样,大家也都要抢着吃,因为伙食实在太单调,能有番薯调调口味已经是美味喽。”
郦师傅说,当年最好的东西是西班牙进口的牛肉,炒成牛肉丝,进口的鸡也有,但是那鸡特别大,肉特别老,勉强做成白斩鸡或炒鸡块,也算是给大家打牙祭,每逢这个时候,大伙就和过年一样开心。
好在,赤道几内亚气候还不错,夏天比杭州舒服。“那会儿气温是有40多度,没电风扇,更别说空调了,中午在工棚里睡午觉,基本上不出汗,主要是有风,凉凉,比杭州闷糟糟的爽气多了。”何荣富回忆说。
通过电话联系,目前已经找到了60多位当年的老工友。发起人李明忠说,他们已成立了“援助赤道几内亚纪念册编辑筹委会”,决定在国庆后组织大家聚一聚。
记者联系了当年负责这次援建工程的省交通厅,人事处工作人员遗憾地表示,时间过去这么久,机构几经变动,以前曾设立的援建处不在了,很多曾挂靠交通厅的单位也早“分家”了,目前还找不到完整的176名援建人员档案。
- 浙江援建新和县丽水维吾尔医医院交付使用
- 40年前参与几内亚援建的兄弟们 盼早日相聚述衷肠
- 昨夜家中小偷潜入今日街上与贼重逢 苍南男子街头擒贼
-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赵彦年一行来阿调研指导援疆工作
- 玉树地震两年多 治多县孩子坐进浙江援建的教室读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