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6日讯 老一辈的杭州人,肯定都知道萧山花边。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萧山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绣花边,当时的说法是“只要找个会挑花的姑娘,不愁饿肚子”,可见其繁盛。
其实,萧山花边是舶来品,1919年由威尼斯传入萧山。此后的近百年间,被称为“万缕丝”的花边转变成萧山本土的一项传统工艺文化。
很多人会觉得,做花边是女人的事情。不过萧山花边的兴起和发展,很多关键人物,几乎都是男人,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
现年76岁的他是杭州萧山坎山镇人,18岁做工学艺,一干就是60多年。他的强项是萧山花边的设计、研发,像万缕丝全雕镶边、彩条链、梭锦绣镶边等创新,让萧山花边制成的日用品,增添了观赏性和艺术性。
“蕾丝是机器做的,我们这里的手绣花边,都是一针针手工挑出来的,这种细腻的工艺,蕾丝是没法比的。”赵大师的办公室内,藏了很多宝贝,他拿出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水仙花花边垫让我们看,花朵的茎叶上,针步的精细和匀称清晰可见,“很多作品都是用比头发丝粗点的丝线挑绣出来的,有些在一粒米的长度中就挑到十多针,一张床罩挑有500多万针。”
赵大师的得意之作有很多,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的浙江厅的窗帘。为了设计出浙江特色,赵锡祥和他的设计团队,多次游走西湖,花了4个月时间,设计出一幅“春燕图”展现江南的春意盎然。
最让赵大师满意的,还是结合了所有工艺的“特重工万缕丝精工垫绣镶边床罩”,光是设计就花了半年时间。制作时,还找来68位妇女,花了整整半年时间,绣出了这幅有820朵玫瑰的床罩。“我将台州的垫鹏绣技法也融入其中,让花朵饱满起来,有种立体感。光是一朵花,就有近10种不同的绣法。”
“现在,很多绣得好的师傅眼睛都不行了。”轻轻抚摸这幅经典作品,赵大师担忧着萧山花边的未来:“我经历了萧山花边当年的繁盛和现在的萧条,手工花边制作耗时多,一天挣的钱只有5块、10块,回报太少,所以现在从事手工花边的人员也越来越少。手工花边大多都已被机制品代替,但机器的制作不如手工细腻,手感也不太好,出不了精品。现在的萧山手工花边,面临着传统技艺无人继承的现状。”
赵锡祥这次找徒弟,就是想把萧山花边更好地传承下去。徒弟来学的也是花边设计,“除了要有美术基础,还是要学点手工花边的基本技艺,有哪些针法、技法,如何起针、收针都要知道。”当然,赵大师说了,做萧山花边一定要热爱这一行,吃得了苦,“如果来学,不能急功近利,要抱着干一辈子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