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公寓1号楼一楼的大厅里,还挂着一幅非典时期的照片。十年来,挺过了危机的居民,已经亲如一家人。董旭明摄
浙江日报讯 杭州上城区望江街道“在水一方”公寓,找起来并不困难。
一楼大厅里,还挂着一幅非典时期的照片。图上,一扇大铁门里,六七个居民手持着鲜花向外招手。那个时候的韩萌芽,44岁,站在最中间,大口罩蒙住了口鼻,眼里还有笑意。
照片下面,有这么一句话——非典使我们被隔离,隔离使我们更亲近。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领悟吧。
2003年4月20日,“在水一方”1号楼,曾因非典被隔离的居民小区,也成为杭州人守望相助、抗击非典的地标式建筑。
将近9年零6个月过去了,记者日前再次来到这里。
“那些共同经历过生死的体验,一天胜过十年。”42岁的牟晓军深有体会,他的家依然住在19楼,就在那位曾经的非典患者家隔壁。
76户家庭,202个人,被隔离在一栋大楼里13天。突然而至的未知恐惧,那是非典给他带来的第一感觉。有过茫然、混乱,然而很快是冷静、自救和关怀他人。
作为当年杭州的隔离点,“在水一方”的故事被传诵过无数遍:有人发出第一封“公开信”,号召居民们团结起来,共渡难关,他叫牟晓军;有人第一个用电话建立了与外界交流的平台,他叫应晓昂;有人把每天的故事写成12篇日记,留下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他叫马杰……
更多的人,贡献力量携手互助,合力组建了一张井然有序的自治网。“面临危机,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敢和豁达,是新时代市民精神的升华。”解除隔离的那天,媒体这样评价“在水一方”。
守望相助的精神,10年来一直在延续。非典过后,居民自发成立了楼道邻里互助会,成了登记注册的民间互助组织,牟晓军当上了会长和党委书记。
最早,互助会成员只有8个人,以隔离时期楼内自救会成员为主。牟晓军说,非典到现在,楼内住户新换的有近三分之一,但互助会却越来越大,已经有200多人,并且,“不只是‘在水一方’的住户了”。
2004年7月,互助会和杭州望江街道共同创办一家老年公寓,有50多张床位。“非典时大家帮助我们,危机过后,我们也应该回报社会。”牟晓军说,他们对这个养老院的定位是:“社区沟通交流平台”。年轻人可以来坐坐,听老人讲讲人生经验;老人也能听年轻人讲讲外面的变化。除了专业护理工作外,社区居民都可以用自己的特长为养老院做点事。
这几年,由“互助会”居民股东出资,他们还陆续涉足更多领域。眼下,牟晓军任董事长的杭州在水一方养老服务集团旗下,已有9个老年公寓、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1个养老服务的科研中心。此外,他们还办起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首先把自己的小区管起来。
在牟晓军看来,这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经济发展得再快,家总是最温暖的,社区有其特有的亲和力,给人们带来归属感。非典虽然早已过去,但社区互助精神却一直延续下来。”
于是,韩萌芽有了一个特别的头衔,“在水一方”业委会自管中心负责人。两年前,这幢公寓开启了自治自管的模式,全体业主参与小区的事务决策和财务监督。在一楼的大厅里,公示着今年上半年自管中心的收支表,记者注意到,1号楼的物业费收缴率有93%。
10年来,挺过了危机的“在水一方”居民,变得更坚强、更团结,已经亲如一家人。
- 邻居天天拔草又移树 要将绿化带变停车位?
- 微博评比好邻居:杭州涌金门社区创新网上邻居节
- 邻居的好创意:杭州翠苑四区的“草根桂花宴”
- 身边的好邻居:杭州施家花园社区“爱心邮局”
- 杭州第9届邻居节10月16日开幕 网上邻居节同步进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