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匿名捐款人的坚持让甬城爱心涌动———
十年寻找“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汇款单。记者吴晓鹏摄
记者 吴晓鹏
“第一次收到‘顺其自然’寄来的那封信,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是她一次次的善举,让我在感动中走向成长、成熟……”
今年30出头的宁波市慈善总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海英,从档案柜里取出“顺其自然”历年捐款寄来的资料:“这叠厚厚的档案是我亲手累积起来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着这位神秘的爱心天使,10多年过去了,但始终没能如愿;可‘顺其自然’这个美名,却无时无刻感动着整座宁波城!”
陈海英从档案夹抽出“顺其自然”第一次寄来的那封信给记者看,有点发黄的纸面上,蓝墨水的印迹依然清晰如初:“从媒体上看到‘慈善一日捐’,引发了更多的好心人对慈善事业的奉献。我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特献上一份微薄的心意,寄上人民币伍万元去帮助更需要的人们……”五万元,这是宁波市首次“慈善一日捐”活动中个人捐赠最大的一笔款。
陈海英从“顺其自然”的信封里取出5张汇款单复印件,每张1万元,这是当年邮局单笔汇款最高限额所致。当天下午,他们拿着这5张汇款单复印件,去找“顺其自然”办理汇款手续的江东百丈邮政支局。据邮局工作人员介绍,办理这笔汇款的是位30岁出头的女士,身材修长,齐耳短发,长得秀气;当得知她的汇款是从宁波江东区汇至同城海曙区西河街时,在场的人们都很惊讶:“打出租车来回也才16元钱,而汇款要250元手续费!”当她办好5万元汇款手续离去时,整个营业大厅一片哗然,人们终于明白“顺其自然”的这份爱心。
一年后的同一个日子,门卫将一沓信送给陈海英。她打开其中的一封:“尊敬的慈善总会领导,‘慈善一日捐’活动又开始了,这次我寄上人民币贰拾万元捐款,希望通过贵会给山区孩子建造一所学校……”
“是‘顺其自然’又来信了……”陈海英一阵惊呼,周围办公室的领导、同事纷纷赶来分享。“20万元!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一个隐匿姓名的人来捐助,这份爱心有多么的沉甸甸!”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
第三年度的“慈善一日捐”临近,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又在等着“顺其自然”出现。果真又来了,但这次提前了三天,信封里装着15万元的汇款单复印件,委托指定用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
寻找“顺其自然”的努力,整座宁波城一直没有放弃。“通过网络找找看?”宁波市慈善总会先后通过当地“中国宁波网”等知名网站发起“寻找‘顺其自然’”的活动,一时间引起了各地网民的共鸣与支持,并公布出手机、电话、QQ等多种联系方式,人们万般期盼着她的出现。年复一年,寻找终无结果,却博得了万千网民对“顺其自然”善举的崇敬和爱戴。
“十多年来,慈善总会的领导及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热情没有变,帮助包括‘顺其自然’在内的爱心人士落实每一笔善款用途的初衷没有变。”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仁慈教学楼”里书声朗朗,一批接一批的山区穷孩子们打心里感激“顺其自然”的大爱,让他们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宁波大学等院校里曾经得到“顺其自然”等爱心人士帮助过的困难学生们,他们永志难忘那一屡屡爱的阳光……
久而久之,“顺其自然”成了甬城的一个爱心代名词,成为“爱心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人们发自内心地敬佩这位隐名的爱心人士。她的榜样与力量,汇成一股强大的爱心暖流。让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纷纷效仿。
负责宣传工作的老同志蔡怀书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取出一个本子,里面记载着一个个感人的事例:镇海慈善分会收到了一位中年男子的108万元捐款,除了说“我想回报社会”、“我想为困难群众做点好事”、“我想为下一代作出榜样!”这位男子同样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宁海县一位68岁的退休女教师捐献一万元善款后表示:“宁波城里有个捐款不留名的人叫‘顺其自然’,那我也叫‘顺其自然’吧,让我‘沾’上一点这个英名的气息。”一对青年男女向宁波江东区慈善分会捐献2.6万元现金,当问及两人的姓名时,他俩果敢地回答:“我们也叫‘顺其自然’!”……
蔡怀书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宁波市慈善总会累计收到隐名捐款多达3000多人次,捐款总额达3500余万元。
前不久,宁波举行了一次“十大慈善之星”表彰会。温婉的音乐触摸着观众的灵魂,台下观众心怀渴念地等待着另一个人会出现。人们等待了十多年,渴望能见到她的身影。然而,她又一次令等待者失望。人们深深地感动着,传唤着她的名字——“顺其自然”……
宁波,这座以商业传统而著称的城市,今天又以爱心而闻名。宁波的“爱心群体”,是由数以百万的市民所组成的,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人们自觉自愿地将爱心无私倾注在慈善事业上,是什么原因?这种全民性的有意识的集体行动,我们已经很难用偶然的个体“爱心”或“觉悟”来解释了,但人们公认一点:“顺其自然”在这座城市的出现,她那不图名利、不求回报、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精神,强烈震撼着市民;她的举动,正是推动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
- 走读浙江科学发展之杭州篇:八个杭州人的一天
- 甬城首家“托老所”开门迎客 16项服务都挺个性化
- 甬城首家“托老所”开门迎客 16项服务都挺个性化
- 66位中外记者走读浙江 走访多地参与海洽会
- 一纸“蟹券”价不菲 甬城“蟹战”提前半月打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