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
拿紫番薯做试验,一锅煮过的水变成紫黑色
接到陈小姐的投诉后,记者马上上网查看了关于紫玉米掉色的相关信息,发现网上有很多人都认为紫玉米是染过色的,不仅如此,有网友还表示,紫番薯也有相同情况。
随后,记者拿家里的紫番薯做了试验。
记者将紫番薯用水冲洗,发现它并没有掉色。随后,记者将紫番薯放进锅里煮了10多分钟,发现一锅煮过的水变成了紫黑色。
剥开番薯的皮后,记者看到里面的“肉”同煮过的水是同一个颜色,尝了尝味道,感觉除了比一般番薯口感粗糙一点外,并无两样。
为此,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农贸市场,发现紫玉米在菜市场上难觅踪影,但对于紫色玉米掉色的情况,不少菜农表示肯定不会加色素。
市区延安路上的一家农贸市场里,记者看到所有的玉米都是白色或黄色的,并没有紫玉米的影子。小贩告诉记者,紫玉米一般都是外地进来的,价格要比普通玉米贵点,普通玉米大概在2.5元一斤,而紫玉米要3.5元一斤。
“因为听说要掉色,我都不敢去进货。”看来这紫玉米带来的“恐慌”不仅市民有,连卖家都有同样的顾虑。
而市区东盛农贸市场的一位菜农却告诉记者:“我卖的紫玉米都是我自己种的,肯定没有加色素什么的,你要我加我还不知道怎么加呢!紫玉米和紫薯一样,一煮就要掉色的。但没有害处,可以放心吃。”
除了紫玉米外,记者还在农贸市场和超市里看到很多“有色”蔬菜,像黄色和橘色的青椒、紫色的包心菜、紫色的青菜等,这些都属于和常规颜色不大一样的蔬菜。
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青椒不会掉色外,紫番薯、紫包心菜(也称紫甘蓝)、紫青菜、紫玉米都会掉色,但他表示这对人体无害。
“这些都属于特种蔬菜,所以价格比一般的蔬菜贵一点。”记者看到,普通的包心菜只卖1.8元/斤,紫甘蓝却要卖3.6元/斤;一般的番薯卖2元/斤,紫番薯是3.6元/斤。
记者了解到,这些蔬菜平时买的市民比较少,不属于家常菜。其中一小部分市民就是因为会掉色,所以不敢买。
“一是价格有点贵,二是要掉色,不太敢吃。”市民周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买过一次紫甘蓝,谁知一冲水就会掉色,让人有些害怕。
超市工作人员也同意周女士的说法,称这两大因素都是“有色”蔬菜卖得不太好的原因。“很多人以为有别于常规颜色的蔬菜就一定是变种或染色蔬菜。”
“染色的农产品你只要用手一摸就能知道。”在市区延安路上的一家农贸市场里,卖蔬菜的俞先生告诉记者,假如是染色的话,不管染得多好,只要将它在水里一浸,再拿手一摸,一般都会褪色。
“但我卖蔬菜快10年了,没进到过染色蔬菜。自己肯定也不会去做这种事情,蔬菜本来就是小本买卖,没必要动这种脑筋。”俞先生说。
不过,记者了解到,市面上曾经出现过染色芝麻、染色茄子、染色橙子、染色紫菜等染色农作物。
染色芝麻是指将白芝麻染黑后冒充“黑”芝麻进行销售。由于目前市场上黑芝麻的价格高于白芝麻,不良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于是就有了这种染色芝麻。
染色茄子、染色紫菜、染色橙子……在褪去鲜艳的“外衣”后,只剩下“丑陋”的内在。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染色农产品几乎都是用人工色素染成的,所以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专家说法
紫玉米掉色很正常
但市民也要当心
别买到染色农产品
昨天下午,记者就此特意采访了市农科院蔬菜站的工作人员褚先生。
诸先生向记者解释道:“紫色的玉米掉色是很正常的。紫玉米、紫番薯等里面都含有一种花青素,就是这种花青素使这些农作物呈现出紫色。紫玉米一受热,细胞破裂,花青素就都流了出来,所以米饭里、手上就都是紫色了。食用后对人体没有害处。”
据诸先生介绍,花青素是一种酚类物质,是抗氧化、抗自由基的,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抗衰老元素。如此说来,不仅无害,还对人体有益。
除此之外,像苋菜、紫甘蓝、紫青菜等等,这些都是自然掉色的农作物。比如紫甘蓝被水洗掉色,是由花青素流失造成的。如果切开紫甘蓝冲洗,掉色会更厉害,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紫甘蓝是一种天然的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物质变红色,遇到碱性物质变成蓝色或绿色。还有苋菜,炒过之后会留有红色的汤水。
诸先生说,蔬菜属于小成本农作品,假如专门去进行染色的话成本太高,故市场上几乎没有特意染色的蔬菜和农作物。但也有不良商贩为了让蔬菜看起来新鲜一点,而在一些蔬菜上进行染色。因此,市民在买一些看起来颜色特别鲜艳的蔬菜时,建议多摸一摸看一看擦一擦,实在吃不准就拿回家用水浸泡一下,要是不属于正常掉色或褪色很厉害的话,那就要当心是否买到了染色蔬菜。
“有些染色蔬菜要浸泡很久才能看到水变色,如青豆、青橄榄、黄橄榄等。”诸先生说,因为这些色素不是表面喷洒的,而是利用植物自身的吸收特点吸收进去的,一般根本看不出来。
还有一种染色更为隐形。如催熟的西红柿,看上去很红艳,但用刀切下去就会发现,与切自然成熟的西红柿手感不一样,似乎硬邦邦的。这就是由于植物生长剂过量使用的表现,催红的蔬菜吃了后,很容易产生各种疾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