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0月12日电(记者 王政)黄金周刚过,土地市场再起波澜。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密集挂牌出让多幅土地,大型品牌房企频频大手笔拿地,土地市场“躁动”呈燎原之势。地市究竟是“解冻复苏”还是“过热反弹”?土地市场“躁动”对楼市调控大局影响几何?
土地市场“躁动”呈席卷之势
一个月前,杭州土地市场投下“重磅炸弹”:杭州市国土局一次性预告将出让26宗、1200余亩土地。10月以来,这些土地逐渐进入正式的拍卖程序。据近日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发布的土地出让公告,10月杭州主城区将有超过20宗土地密集出让,总面积近70万平方米,超过1000亩,创年内杭州单月出让土地面积之最。
上海、北京等多地土地市场表现同样抢眼。国庆长假后第一周,上海集中推出5幅地块,出让面积共计33.69万平方米,起始出让金总额89.55亿元。其中10日推出的三块土地全部成功拍出,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60亿元;位于徐汇区滨江板块的一块宅地经过多轮竞价,被一竞买人以45亿元总价竞得,折合楼面价27055元/平方米,溢价率达到42.86%。
节后几天,全国多个城市的土地市场呈现热销局面。各地土地市场在迎来9月成交高峰之后,10月份依然保持强劲的成交势头。万科、保利、首开、龙湖等品牌房企的拿地步伐明显加快,近期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土地市场频现这些大型品牌房企的身影。
地市“解冻复苏”难言“过热反弹”
土地市场的变化最早出现在7月底,国务院派出的督查组调查后发现,一些城市今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用地计划执行进度较慢,个别城市不到计划供应量的10%。此后,地方推地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曹旭东认为,目前的土地市场整体呈现“解冻复苏”的状态,难言“过热反弹”。“现在土地市场的热销局面是地方政府‘以价换量’的结果。”曹旭东说,也就是说,土地市场的复苏是地价低位运行的正常反应。
从各地的成交情况看,地价普遍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月份杭州推出的土地,多数以起拍价成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地方政府“推地潮”中,宅地的占比并不大,宅地“僧多粥少”从而出现多轮竞价和较高溢价也属正常。
从拿地企业来看,市场中活跃的仅是少数在全国布局、高周转经营的开发商,如万科、保利等大型房企,中小房企仍比较沉寂。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房企拿地策略逐渐呈现分化态势,大型房企“跑马圈地”,一些中型房企持续观望,更多的中小房企“无米下锅”。
分析人士指出,土地市场的拿地策略分化显示房企的真实状况。一些大型房企销售情况较好,拿地“补仓”是正常需求,但更多的中小开发商仍在资金“饥渴”中挣扎。很多房企根本没有资金进入地市,土地市场近期“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土地市场“躁动”仍值得警惕,土地市场成交量上升,很可能带动地价升温。应密切关注土地市场变化,防止土地市场由“复苏”转变为“升温”,必要时要果断对土地市场“走热”踩刹车。
增供给有利于稳预期
土地是楼市的“面粉”,加大“面粉”供应有利于“面包”价格的稳定。曹旭东表示,最近几个月地方政府推地力度加大,开发商在较低价位拿地,对楼市增供给意义重大,为房价回归预留了空间,将强化楼市回调预期,利好楼市调控。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既有土地供地指标压力,又有地方财政吃紧压力,加大土地供应仍将持续,这将使土地市场处在“量升价稳”的状态,长远来看,有利于保障楼市供应,符合增供给保长远的楼市调控方向。
不过,要防止“地王”、高溢价地块出现影响预期。曹旭东表示,中小房企应谨慎拿地。“经历一年多的严厉调控,开发商手中的资金并不宽裕,小房企更应该‘量入为出’,盲目拿地风险很大。”
专家提醒,地方政府应注意推地策略,避免密集大规模推地人为造“地王”。中央应强化对地方土地市场督查,严防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推高地价,向楼市传导升温预期。
业内人士建议,本轮“史上最严”楼市调控已逾一年半,与房地产发展相关的财税制度安排、土地收益使用等深层次改革应因时而动,既为楼市调控深入破除障碍,也为房地产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 出游热卷走买房人 史上最长假期带来5年来最冷楼市
- "割肉" 改规划 延期开盘 杭州高价地楼盘谋求"解套"
- 致第19届房博会:打折楼盘请不要销声匿迹
- 杭州537亩宅地待价而沽 10月土地出让或迎一波高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