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城市中来。上图为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新塘校区的外来务工子弟。(胡元勇摄)下图为浙江上虞盖北镇中心小学学生在体育课上玩“编花篮”游戏。今年该校新学年学生达到2000人左右,外来民工子弟占了70%。(新华社发)
对杭州两个外地生的家访样本调查
有的妈妈不识字,有的爸爸性子急,吃苦也要争一个好未来
出租房里的孩子,你好吗
本周二,记者随杭州莫干山路小学祥符校区林柳青老师,一起去家访的两户学生家庭,都在学校对面,隔着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
马路沿街的房子看起来都很体面,路宽,店铺也秩序井然。拐进小巷,城郊结合部的忙碌拥挤,一览无余。这里什么都不缺,有敞开的蛋糕面包店,有“小状元”文具店,有沙县小吃,有服装店,还有地摊上各色鞋,蔬菜水果……它们没有装扮,很多只有一块简陋的招牌,尽管有些店在这里开了很多年,在路人看来,还像是临时拼凑的,不那么可靠。
本地人建起“小别墅”,分割成一个个小房间,出租给打工者和他们的家庭。杭州清泰实验学校教师张美琴,曾对819个学生做调查,结论显示,7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租住在近郊的出租房里。170位学生,家中没有可以用来写字的桌椅,所以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本,封面经常会带着油渍。
但在每一扇门后,都寄托着厚重的希望,都可以听到同样的故事:吃苦不要紧,要给孩子争一个比自己好的未来。
在向理想奔跑的途中,父母经常会来不及顾及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否已成长,社会也少有这方面的培训与干预。只有在孩子入学后,受到老师的影响,他们才恍然,教育孩子原来应该这样。
杭州北秀小学穆文君、孙福建老师,曾对北秀小学116名一至六年级学生做过调查:父母教养中的情感温暖,爱、理解、信任和自豪,是孩子最希望获得的;而严厉惩罚、拒绝与否认等,则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样本1:我知道打孩子不对现在跟你道歉
小占同学的家,安在蜘蛛网一样蔓延的小巷里,三楼。
我们进门时,小占正在写拼音,妈妈低着头在指导。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一个厨房一个房间,房间里一张床,床上散落着占同学的课本、故事书,还有新买的测试本。小占在餐桌上做作业,所以桌上也都是他的书和铅笔盒,窗户下的书桌放着一台电脑,一般情况下,占同学做算术、练拼音时才打开。
妈妈是安徽人,爱笑,穿着绿白相间的线衣,走在街上就是一个地道的都市人。她说话时,ZHI和ZI分不清,所以孩子的翘舌音、卷舌音读得不理想。林老师和孩子妈妈说,QQ上挂着一个老师录的拼音读音可以下载,妈妈回答,收到了,已经让孩子听过。
小占同学写完字,开始大声读:“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他朗读声音响亮,说话时却很小声。也许对家里来了个陌生人,不适应。
小占5岁时,才被爸爸妈妈接到杭州。为了上学,妈妈向单位申请2点半提前下班,薪水也从每个月4000多元减到了2000多元,“为了孩子,没办法。”
占妈妈对孩子全力以赴有一个原因:老公姐姐的孩子,都读了博士、硕士。所以他们对教育孩子压力特别大,担心孩子和自己一样只有初中毕业。
小占同学的表哥在医学院读硕士,记者开玩笑问他,那你的理想是什么?
他没明白理想是什么,小声说了一句,记者没听清,妈妈又复述了一次,“下一次要比这次有进步。”
妈妈启发他,理想就是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小占同学仰头想了想,小声说了两个字:医生。
莫小祥符校区的孩子们,和小占同学一样,经常被家长教导:要争气,要比爸爸妈妈强,要被城市接纳和认同,买一套房,离开工地,离开工厂的流水线。他们的目标是未来的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下一代的梦想,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打造着。
你们打过孩子吗?
“他爸爸老打他。”妈妈横了小占同学父亲一眼,语气里透着不满,“老对孩子动手,有时我跟他急。”
占妈妈看过温州乐清女童小如被虐致死的新闻。她很详细地复述出新闻的每个细节,深深叹息,“还好他爸爸只在儿子有时习惯不好、学习不认真时才打。”
占爸爸窘迫地摸头:“急起来么是要打的。现在我知道打孩子不对,爸爸跟你道歉,但你的坏习惯以后也要改掉。”
样本2:我一个字都不认识教孩子也教不好
汪同学和占同学是邻居,一家住三楼,一家住一楼。
傍晚5点,汪同学家只有爷爷在,他说安徽方言,不易听懂。手脚比划后,才知道,为了办学生市民卡,孩子被爸爸妈妈带着拍照去了。
6点多,天黑下来。终于看到孩子家里灯亮着,他坐在餐桌上做作业,爸爸坐在身后指点。
汪爸爸做装修,在绍兴银泰店开工,为了带孩子去拍照,特意赶回杭州。
“不好意思,我接到老师电话,跳上车就回来了,手还来不及洗。晚上8点再赶回去,通宵开工。”他搓了一下手,疲惫困窘。
孩子一直低头在写作业,爸爸拿起一张试卷,问林老师,孩子数学有没有进步?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爱怜地摸摸孩子的头。
汪妈妈数落了孩子一堆缺点:顽皮,一玩就不知道回家,写作业不自觉,什么都比不过楼上的占同学……
林老师抬手制止她,对孩子要鼓励,你传递给孩子鼓励、温暖,孩子才会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汪妈妈发了会儿愣:“我不识字,不会教孩子。”
妈妈不识字,不会填表格,所以爸爸才从绍兴赶回来。谈话中,妈妈一直在自责,自己什么都不会,太笨。
这种自我暗示长期在进行,终于有一天,孩子爆发了。妈妈喊汪同学做作业,孩子对着她喊:“你又不会,你教不好,等爸爸回来教我。”
爸爸回家对着他就是一顿暴揍。
和爸爸比起来,脾气急的妈妈打他时候更多。玩太晚才回家,要打;不按时做作业,要打;习惯不好,要打;对家人不礼貌,要打……
“以前教孩子,批评为主。读书一个多月,老师跟我们说了好几次,我们以前的做法是不对,现在注意了。”
比如,妈妈以前经常说,你反正考不到100分,不要考了。孩子转头和老师说,我不考试了,反正得不到100分。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退缩,自暴自弃;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就学会自信,积极,昂扬;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自爱,激励,挑战……”这是林柳青老师,在一个月里频频传递给汪爸爸的信息,现在,汪爸爸对孩子说,不可能每个人考100分,我们考80多分、90多分,这次比上次进步,就好了。
孩子小声地嘀咕了一句:“经常考100分的,是占××。”小占就是他楼上的同学。
- “同心·图书馆”落户嘉兴秀洲区新居民子弟学校
- 记奉化力邦社区新居民陶文娟:第二故乡舞蹁跹
- 董碧辉:误人子弟费,也得收
- 低保子弟上大学有人送他电脑 有电脑就不能申请补助
- 丈夫因脑瘤双目失明 外来媳妇一人撑起这个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