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西湖区教育局幼教办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小剧场,开展“我是儿童研究者”专题研讨会,区里1800多名幼儿教师参加,一起探讨儿童的特殊行为。
研讨会上,幼教办陆秀芳主任和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非洲草原生长着一种尖毛草。春天来了,尖毛草发芽,最初半年只长一寸来高。雨季到了,草木开始疯长,三五天内长高1.6-2米,速度快得让人目瞪口呆。尖毛草的最初半年,人们只看到它地面上的茎叶长得慢,其实它的根部已深扎数十米。只有根深才能干粗、叶茂,最后结出硕果。
“在我看来,学前教育就是‘根’的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储备滋养生命的元素,比如态度、情感、创新能力、行为习惯等。”陆主任说,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让老师学会解读孩子的行为,找到对路的方法引导。
幼儿容易高估自己低估难度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徐琴美博士研究儿童心理近30年,她说人的成长分为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0-1岁孩子,一般能吃饱穿暖就行,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感。1-3岁孩子,托班年纪,喜欢尝试新事物,但控制能力发展还不成熟,这是个发展自我的阶段。3-6岁孩子,进入幼儿园,总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受控制。老师可能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守纪律。其实,孩子正在主动学习。
综合来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很多特点,比如以自我为中心,乐观主义,容易高估自己,低估任务难度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理解孩子心理。
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
如何懂得孩子心理,徐博士举了几个案例。
一个孩子要学钢琴,妈妈事先说明学琴很累,买琴要花钱,如果要学就一定要坚持。孩子点头答应,情绪乐观,他认为自己肯定能学好。但真的学起来,孩子发现没这么容易,不愿再学。这就是孩子高估了自己,低估了任务难度。这时候,家长如果继续责备孩子,逼他学琴,可能会让孩子害怕,下次不再想主动学东西,也不再听从家长的意愿了。
还有一个话题,刚入园的宝宝出现分离焦虑,有的孩子不合群,喜欢黏着老师,徐博士说:“分离焦虑在新生中很常见,孩子能黏老师,说明他和成人沟通的能力很好,但和同伴的交流还未建立。如果我是老师,会先找到班上相对成熟的孩子和这位小朋友交流,让他尽早融入集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