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塘栖人的餐桌,故事少不了。
最常乐道的要数《看一眼一百万》:小山村走出的大歌星,接到一个特殊邀请——“唱得能令听者抬头看一眼,即可获得100万。”结果却是,她的听众是一位早年帮助她的盲人。由此转折,引出一个当年小山村举全力培养艺术苗子、发展群众文化的感人故事。凡听者,莫不喝彩一片。
上面这段自创故事,曾获全国民间文艺创作最高奖——“山花奖”。故事中的很多素材,便来自杭州余杭区塘栖镇当地人的生活。
运河穿镇过,塘栖故事多。史书记载,“负塘而栖”,故名塘栖。作为全国千强镇、浙江小城市培育试点,今天的塘栖,是浙江工业强镇,规模以上工业年总产值超124亿元;今天的塘栖,还是我省现代农业活跃地,每年仅“塘栖枇杷节”和“超山梅花节”的直接经济收入就高达1.5亿元。
但吸引我们的,还是今天塘栖的精神富有,这里是中国故事之乡的繁盛地,十万百姓居于此,品文化、传文化、写文化,在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愉悦。这份成就和满足,让塘栖人觉得,所谓“负塘而栖”,这“塘”其实应该是“糖”才对。这“糖”,是餐桌上、生活中那些“像糖一样”的故事,他们从中找到了发展自豪感、生活幸福感、心灵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两本刊物”的故事:它们传递出一个乡镇对精神富有的态度,折射出这方水土人们的精神气质,联通了一个水乡古镇与国际舞台的文化交融
履新半年,李敏华觉得这个乡镇有点意思。
隔三岔五,他的办公桌上会收到一两本书。书的内容多与塘栖有关,或历史考究,或地方产业研究,或故事创作集。作者有老师,有普通居民,也有镇政府的干部。
这两天,他忙着给一个叫蒋豫生的老人写回信。老人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书——《塘栖旧事》。这个从塘栖走出去的老人,想请李敏华空时读一读自己写的书,以期对他的执政有所帮助。
李敏华,杭州市良渚管委会副主任、余杭塘栖镇委书记。虽有着多年的乡镇工作经历,但是像赠书这回事,李敏华觉得,“频繁得不像一个乡镇”。
在这个小镇上,常年刊印的有两本内部刊物。一本是镇政府的季刊,叫《唐栖》;另一本叫《水乡故事》,一方国内外故事爱好者的交流地。
《唐栖》每期出刊时,会有一部分放在镇上“老叶书店”免费赠阅,不到一天,书就会被陆续拿空。
我们找来最新的一期: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塘栖政务的《小城市培育进入关键年》;第二篇,介绍当地教师的师道;第三篇,研究古镇;接下来的32页纸,全部是文学作品,其中有10页刊登镇上小学生的作文。
“这是一本文学性综合刊物。”《唐栖》执行主编胡建伟说,创刊8年,《唐栖》的定位代表着一个乡镇对文化的态度,也浸润着这方水土人们的精神气质。
正是有着这样的人文气质,这个小镇成立了国内首家民间的故事沙龙,办起了国内第一家故事网站——故事派对,组建了国内第一家故事培训学校,创刊享誉国内外的《水乡故事》,30多名沙龙成员,在全国、省、市、区各级赛事中获奖300多次。此外,这里还多次承办国家、地区故事大赛。
在这里,老百姓追求精神富有的热情之高令人印象深刻。去年,全镇仅文化事业的投入就高达800多万元。五年间,镇图书馆三度扩建。如今,该馆每个月的文献借阅量已高达4000册左右。
在镇图书馆,我们偶遇正在排练的塘栖镇民乐队。
“老哥,你们弹的什么曲?”
“《稻香村晨曲》,原创的。”
“这么大年纪了,还搞原创,了不起!”
“文化养老呗!”
看,多么时髦的词儿!竟然出自一位六旬老人的口中。队长徐迎凯告诉我们,他们每周的排练至少有两天,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哥们觉得会原创才算有真本领。如今,他们原创的这首曲子已成家喻户晓的“镇歌”。
不仅仅是文化生活,这个具有乡土气息的小镇还有着浓郁的奥林匹克范儿。
在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我们见到了陈亮亮和蔡长贵。
一位家住郑州,一位家在江苏。他们是残疾人,却共同爱上了盲人门球运动;他俩看不到五彩世界,但心中充满了火一般的激情。得知塘栖镇有一位关爱残疾人体育事业的企业家陆财良,他们就来投奔他。用最集中的精力,最精良的装备,他们成为国家盲人门球队主力队员,一同走向北京奥运会盲人门球比赛最高领奖台,一起聆听雄壮的国歌声。
陈亮亮告诉我们,这不仅是一个小镇走向世界的故事。他们想传达一种“我也行”的激励力量给更多的小镇百姓。
成效已然显现。夜幕降临,当我们徜徉在运河两岸,来往都是健走的人群。在全镇已登记注册的34个文体团队中,有21个体育类团队,在这里,他们打木兰拳、练太极、骑自行车。
“小镇百姓追求身心同富,这既是一种朴素的自我需求,又是一种有着现代公民素养的认知。”李敏华认为。
“清流居”的故事:找到生活的来龙去脉,传统与现代在追求“精神富有”中有了自觉沿承
在塘栖镇水北历史街区,有一排特殊的木结构两层建筑,名叫“清流居”。
这里面住着90户拆迁户。因历史街区改造,街坊们不愿意离开,运河综保委尊重他们的意愿,实施原地安置。街坊们说,住惯了运河边的木头房子,不习惯钢筋水泥。最后,这排安置房就成了现在的模样:外结构木建筑仿古,内结构装上马桶、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
街坊们说,高楼固然好,但总觉得一下子没根了,找不到生活的来龙去脉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此时自发聚合。
塘栖自古有“江南名镇之首”的美誉。厘清“生活脉络”,在镇政府的城市规划中也划上了着重号。2008年,5.87平方公里的古镇运河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规划的主题是“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站在广济桥中央,运河水缓缓流过,左岸水北街清一色的老底子商铺,右岸水南街则入驻国家餐饮品牌、星级酒店等。
水北街,与其说这是一条商业老街,不如说是当地文化交流中心:西姚宅,这里是塘栖生活故事馆,一楼展示当地老式家具;二楼则为明清服饰和古时箱包;再往前,135号,评元茶馆,7元一位,20多名当地人正坐在里面听塘栖的古桥历史;再往前,“塘栖镇首届斗月饼暨蟋蟀非遗选拔赛”的横幅还未撤下,这是当地的中秋风俗,斗蛐蛐换月饼;再往前,老手艺制作的“十里红妆”木器店、古法手工缫丝的丝被作坊……
我们走进一家“百年汇昌”的店铺,这里售卖当地蜜饯、粽子等特色小吃,像这样的老字号,店主却是当地作家虞铭。
虞铭是余杭区史志学会的副理事长,平时写写书,编编地方志。在史料的研究中,虞铭发现“汇昌”在现代商业史上大有来历。为此,他申请了“百年汇昌”商标,筹备成立杭州百年汇昌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在当地已经开起了4家分店。
在店里,我们看到一包花茶,装帧像极了古籍线装书的样子。他说,茶道和书籍,是古人最为珍视的两项生活,只能端庄,不能随便。就是这样的包装创意,去年获得了杭州市优秀旅游产品奖。在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将店里的蜜饯包装进行更换,统一名称为“糖色”。他说,这是当地蜜饯的旧称,应该恢复。
“生活富裕了,才会有对传承的更多关注,而传承不仅是一种经济投入,更是一种人文投入,需要丰富细腻的感情,需要自身素质修养的提升。”虞铭说,运河就是塘栖镇的精神文脉,任何一个细胞都缺失不得,“否则,家就变了模样”。
就在我们临走时,在河对岸,我们发现余杭区史志馆竟然藏在老街深处,明年10月将对外开放。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景观:当你游累了,来这里静静心,感受一段历史。李敏华说:“通过这些生活着的文化,为未来的塘栖文脉留下一些注脚,让后人可以回望,21世纪初的塘栖镇在想什么。”
“小镇人家”的故事:对慈善,对文化生产力,对公共服务的期待……这些就是塘栖人对“精神富有”的向往——与现代化小镇、与运河和谐共处
这个“十一”长假,塘栖上了《新闻联播》。
电视画面里,广济桥上游客接踵摩肩,就在北端的游客接待中心,欢声笑语不断:志愿者们有的在派发免费凉茶,有的在解答游客疑问,有的在帮忙疏导人流。
这个长假里,这支由塘栖镇政府组织的24小时志愿者服务队在游客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保障了本地居民生活有序。
在南苑社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好邻居”义工食堂。
志愿者是一群六旬老人,他们为社区独居老人、困难老人提供集中用餐、配送服务。我们来到这里时,72岁大厨傅志洪刚刚炒完菜,正在为八旬老人吴小毛准备中晚餐:酱肉圆,豇豆烧肉和清炒土豆丝,三个菜加两份米饭,正准备打包送过去。
今年,塘栖在城镇、乡村开展了“温暖塘栖”最美人物评选活动,罗英琴、好邻居义工队、夏寿星便民服务岗……一个个民间推选出来的草根标杆,表达了更多小镇人家对精神富有的嘉许。
不只是慈善,在塘栖人对精神富有的理解中,还应该有朝气蓬勃的文化生产力。
在塘栖镇,有一幢按照明清建筑还原的民居“禹昊陈府”。主人是一位商人陈禹。因为爱好收藏,20多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收藏了104幢古建筑、15个戏台和3万多物件。他说,起初只是为了让后人看看古代的东西长什么样。
然而,江南水乡的潮湿气候,使得建筑木材受到虫蚁和湿气侵蚀,历史文化财富亟待保护。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6.5亿元,在水北历史街区,建设一个产业规模约20亿元的浙江禹昊古建文化创意综合体。在这里,可以进行文化拍卖交易,可以进行戏曲电影制作,可以进行文化创作。
在这个小镇,将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进行更多的生动实践。在塘北村,这里新建了一个以蚕桑生产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近20位有着养蚕纺纱绝活的村民成了文创主角。如今,建更多的文化村正在成为该镇的努力方向。以“创意、创新、创业”为主题,利用超山综保、运河综保两大工程,编制文创产业规划,搭建文创产业平台。刚刚启用的超山文化创意艺术展示中心,正在给小镇人们带来无限想象。
还有小镇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期待。为打造具有塘栖特色的公共服务模式,今年,创新城市管理成为塘栖镇的中心工作,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垃圾分类已经提上日程;在已经建成“五大中心”及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党员活动中心等基础上,镇里又开始重点建设体育健身中心、图书阅览中心、历史文化体验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老百姓对慈善,对文化生产力,对公共服务的期待……这些有关个人发展的要素加起来就是他们对‘精神富有’的最深处向往:如何与现代化小镇、与运河和谐共处。”这是李敏华上任半年的感受。作为省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塘栖小镇走向塘栖小城,解决的关键之道在于这里的百姓一定要有幸福感,那种脸上没有急匆匆的幸福感。于是,在今年的镇政府工作报告中,小镇多了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幸福塘栖”。
- 浙江安吉:将信息化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中
- "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大唐:全球化的袜业图腾
- 流动的堡垒 飘扬的党旗(深化走转改 喜迎十八大·基层支部议党建)
- 流动的堡垒 飘扬的党旗(深化走转改 喜迎十八大·基层支部议党建)
- 体验大学生村官工作:每天6点上岗 还得客串当导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