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
天安门城楼向南10公里,即是人们熟知的大红门地区。它的一个别称“浙江村”,同样名传四方。
走进“浙江村”,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蓬勃活力与快节奏。作为北京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之一,这里车水马龙,前来洽谈采购的商贾云集,现代整洁的商贸城、批发市场林立道路两侧。流连久了,细心的人会逐渐产生疑惑,似乎总有一种“元素”屡屡跃入眼帘、植入脑海。
是鲜红的党旗、醒目的党徽,是1000多名党员散布在星罗棋布的商贸城里、五金店里、服装市场里,是时时处处能看到的“党员诚信户”、“党员示范岗”、“五星党员店”等标牌。这里,是红色“浙江村”。
“所谓‘浙江村’,实际上指的是‘乐清村’。”乐清市外出流动党员第一工作委员会书记叶日尚告诉记者,“从1984年几名乐清人来大红门经商开始,历经20多年发展至今,10万乐清人在此经商、工作。”
“浙江村”曾经不是红色的,用灰色来形容似乎更恰切。“浙江村”的称谓在一开始也不是中性的,而是打架斗殴、抢劫偷盗、“脏乱差”的代名词。
改变发生在乐清市在京党组织成立后。1995年10月1日,6名乐清在京党员成立了北京外来人口第一个党支部;2000年8月,乐清市北京联络处成立第一个党委。发动党员和群众配合公安部门对因吸贩毒、盗窃、抢劫等流窜到北京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排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和带动广大群众规范经营秩序;融入北京城市建设,积极开展扶贫助学、纾困解难、志愿服务……“曾经,出租车司机一听说去大红门,直摇头;现在,没有二话,还直夸我们‘了不起’。”前后变化,让叶日尚感觉“倍有面子”。
“外出务工人员,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武装头脑的思想。”作为一名在外闯荡多年的老党员,林金槐深有感触。由他任书记的乐清虹桥镇南岳驻京党支部,一直强调学习不放松,每两月集体学习一次,并有严格的考勤和请假制度,这些“规定”通用于所有党支部。这对忙于经济事务、四处奔波的党员商户来说,其实是不小的考验。然而,每次党支部活动,党员的出勤率都很高。“就连乐清本地党员开会也很少能这样!”叶日尚回忆,2009年,他受命到京履职,首次召开全体党员大会,400人的会场,来了600多名党员,没座位的,站在会场后排听会。
是什么让流动在外的党组织产生如此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面对追问,叶日尚脱口而出道,我们这些流动党员大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富起来后,从心里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特别是近距离地经历北京奥运会之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现在的富裕生活。
在“浙江村”里,商户申请入党的热情高涨。“名额有限,我们只能优中选优。”组织委员林建彬幸福地苦恼着。他介绍,在外发展党员,必须更加慎重,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申请人不仅要经过在京党组织的审核,还得经过其户籍所在乡镇党委、政法委、计生办等部门的审核证明。目前,乐清在京流动党员1400多人,其中700多人是在京发展的。这里面,已有不少党员回到家乡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成为乡亲致富的带头人。
说起党组织这10年的变化,叶日尚笑道:“这十年,除了‘量’的变化,比如党支部由10多个增加到23个,党员从几百人增加到1400多人。更重要的是,党组织开始了‘质变’,管理淡化,服务强化。”
服务不仅体现在微观、在生活中,更体现在大局、在发展上。2009年11月,北京出台“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3年内投资2000多亿元推动南城崛起。这意味着,聚集在“浙江村”里的数千家乐清服装企业,面临着拆迁、升级改造的问题。
以后怎么办,出路在哪里?商户的呼声,就是党组织的动力。乐清外出流动党员第一工作委员会带领商户,集思广益,明确思路,很快达成了一致:南城拆迁,是北京整体规划,必须配合;同时,借此机会,乐清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走出“浙江村”。
搬迁的服装企业需要继续生产和经营的场所,需要做大做强的平台。驻京党组织和商会一道,组织敢闯的乐清人将目光南投,停驻于河北廊坊。2010年9月,浙商新城在廊坊永清县破土动工,一期建设的浙商服装新城,占地数千亩,预计吸纳企业1000家左右,大部分是来自“浙江村”的乐清企业。
“建成后的浙商服装新城,将使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成为具备研发、生产、展示、贸易等功能的国际服装产销研发基地。”说起“浙江村”的下一个十年,叶日尚信心满满,将来,“浙江村”会成为历史,但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会跟进到哪里,鲜红的党旗将扎根他乡、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