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之内,从30万千瓦走到了430万千瓦,秦山核电为何能走得如此荣光?责任!
秦山核电在我省海盐县。一直以来,秦山核电建设者们有句话,叫“依托海盐,发展核电”;到海盐县,这句话则变成了“依托核电,发展海盐”。这两句话,充分反映出了秦山核电建设者的一个发展思路和秦山核电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更反映出秦山核电内外兼修、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从1982年11月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开始建设——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落户海盐至今已整整30年,自首台机组并网发电至今也已21年。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秦山核电,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越来越快,正在以越来越大的力度,回报社会、贡献社会。
秦山地区每一年近3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主要供应浙江,占到了浙江省年电力消费总量的近10%,这是秦山核电对地方经济最直接的贡献;而每年上缴的国税是秦山核电对国家最直接的贡献。对于海盐当地来说,借助秦山核电的快速发展,海盐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县级财政总量快速增长。用海盐人的话来说,海盐的学校是省内最漂亮的。秦山核电的存在,让国内许多人从此知道浙江有个海盐县。而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核电人的到来,推动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能不提的是,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秦山核电为浙江环境保护、改善所作的贡献,可以用相当于少烧了多少万吨煤之类的数字表示。而现在,以每年300多亿千瓦时的发电能力换算,这个数字是多么巨大。
“秦山核电站的意义还在于全方位带动了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掌握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后续核电发展打下基础’的夙愿。”秦山核电基地党委书记李大宽如是说。
用现在的流行词“孵化器”来形容秦山核电基地,是最恰当不过了。作为我国最大的核电基地,这里集中了各种不同堆型、容量各异的核电机组;这里,也是我国核电人才的“黄埔军校”。这里不仅走出了两个院士,还为中核集团和国内其他核电站输送各类核电管理和技术人才1500余名,仅担任核电站副总经理以上的高管就有30多人。
11年前,秦山核电站成为我国核电出口的先行者。到去年5月,出口、援建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两个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运行。被誉为“南南合作”的优秀典范。
在秦山核电,一代代的建设者,一直不敢忘记的是,责任!
这些责任的担起,除了建好电站搞好安全多发电,还体现在其他每一个细节上。
秦山核电基地定期向地方相关单位发布环境监测报告,每年都组织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慈善捐赠、爱心助学、送温暖等活动。十几年来,秦山核电的优秀员工先后获得了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各类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的称号;许多班组团队荣获“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标杆班组”、“全国职工创新示范岗”、“全国电力行业优秀班组”、全国及省部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了“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感动海盐”舍己救人的先进人物以及众多的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秦山核电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全力建设好、运行好核电站,在中国核电发展的道路上不辱使命,做强做优,和谐发展,力争成为最具魅力的国际一流核能企业。以科学发展铺就安全高效之路,用追求卓越创造清洁低碳生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