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第二届城市学高层论坛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分成五组,围绕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问题研究各抒己见,交流看法。
论坛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以及省内各高校、交通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的代表,在“城市交通”这一主题下,专家们讨论得相当热烈,观点犀利,共同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出谋划策,分享治理经验。以下是部分代表发言摘登。
一两百米范围内有超市有医院交通出行就会减少
陆化普(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教授)
研究交通问题,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要研究我们如何营造一个宜居城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人们在城市里的主要活动,是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我们的目标是尽量使得我们城市出行的总量少一点,平均出行距离近一点。
根据统计,在我们的出行当中,大约70%是工作出行,30%是生活出行。在减少生活出行的总量这方面,日本做得非常好。我在日本生活了8年,感触很深。它在你可达的一两百米范围内,基本都有综合超市、24小时便利店,有邮局、医院等,按照这样的配置,我的实际体会是,生活出行都是在一两百米左右。
东京的“职住平衡”达到了40%,是目前全球比例较高的城市之一(所谓“职住平衡”说的是职业和住所的关系,或是工作所在地与住所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实现“职住平衡”,不仅可以提高生活幸福感,交通总量压力也会大大减少。这样的减少很重要,因为交通有个特性,超过了通行能力5%,交通拥堵就会形成放大式的生长,反之也能大大缓解。
城市规划时一定要避免“睡城”
孙斌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就像人的身体,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身体素质好,他将来就算生病了也有很好的基础抵抗;城市就像人一样,有细致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就好比拥有了健康的体魄,遇上交通问题这类的“疾病”时,就能以最低成本解决问题。如果一开始就不好,将来交通问题要解决成本是非常大的,这个成本甚至是我们承受不了的。
在北京,通州、天通苑、回龙观、望京等地区,都被称为“睡城”。这些城市周边的大型居民点,人口相对集中,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城市配套,人口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照样赶往市中心上班。
如果当时在开发的时候,土地利用规划跟交通规划同步进行,能够在城外安排一定的岗位,有一部分居民会就近就业,就不一定会潮汐般地来往于市中心。
慢行交通系统为何在国内“慢”了下来?
熊文(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慢行交通系统在国外大行其道的同时,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中国正面临着自行车无路可骑的窘境。实际上,“慢行交通”10年前在上海就提出了,可如今这项研究中的规划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慢行交通系统建设为何“慢”了下来?
遇堵就修路,把非机动车道改为机动车道、“人非共板”(电动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一个板块),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缓解拥堵最常用的办法。但这种设计并不完全合理。“人非共板”的道路设计也加剧了行人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冲突,这种从日本引进的新型道路断面形式,要成功运用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即自行车流量很低、车速很慢,但这两个前提在我国并不具备。
推行慢行交通系统,应当与公交优先、限制小汽车过度使用等相互协同。目前,在大型城市推广慢行交通系统的最佳选择还是“公交主导+慢行接驳”,慢行交通仍应作为区内交通及接驳公交的主导方式。
待条件具备后,可以着手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骨干网络。
在铁路旁边修快速公交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
赵伟(浙江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城市的交通要解决什么?
我们缺的不是宏观规划,缺的是微观。如果一个人骨架很好,但是经常生病,那是因为微观、内在的问题。
在欧洲,公交出行的方式是很便捷的,在北欧国家瑞典,你只需要通过手机搜索,不一会你就能拿到一份环游城市的公交出行方案。而在日本,即便是长途旅行,所有公交接驳都能实现2分钟换乘。
如今,许多国内城市的高铁车站都焕然一新,然而却没有与城市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从地铁出来,通过地铁站,再进入高铁车站,再上火车,最起码一公里。我国现有的铁路系统应该实现与城市轨道系统的“互联互通”,这样既能节约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杭州也是如此,还有很多闲置的铁路没有利用起来,我要提个建议,把现有闲置的轨道交通利用起来,在铁路旁边修快速公交,这样一来,周边到萧山、下沙很多地方的出行问题都解决了。
公交运能大是否就等于运得多?
滕靖(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以往的统计中,考虑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数据指标就是公共交通的运能。然而,公交运能大是否就等于运得多?市民是愿意坐公交还是只能坐公交?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公交、特别是公交车存在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的局面。比如,在高峰时期,公交车明显不够用,超载严重;而在平时,每辆公交车的使用率却又偏低。
所以运能大不一定就运得多,也不能片面追求公交分担率,要把乘客是否满意公交出行方式计算在内。
我认为,我国的公交系统应该有更科学的公交监管平台,从服务质量、每条线路的运营成本以及碳排放等几个方面进行立体考核,提出公交线路运输成本的概念,提升公交的服务,使其更有效率。
- 10万征破解城市交通难题“金点子” 获奖作品揭晓
- 书香满城 精神高地 杭州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 顺应群众迫切期待 加快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 临海市以规划引领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临海市以规划引领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