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王良君一家三口,来到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签订器官捐献志愿书。
浙江日报杭州12月20日讯 前不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二女生周鑫鑫和她家人的大爱义举(详见本报12月9日二版相关报道),为3名患者带去了生命的希望。正如人生AB剧,捐与不捐,或许只是一念间,却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日前,记者走访了两名同样渴求器官捐献、却面临不同境遇的患者,以探求器官捐献背后的故事。
A剧:苦苦等待
周军(化名)的一天,是从4粒药丸和1瓶高蛋白盐水开始的。
速尿片1颗、螺内脂片两颗、优思弗片1颗,他从床头拿起一瓶瓶外表并无差异的白色药瓶,依次倒在手心,塞药、喝水、抬头,他闭起眼睛,面无表情。
除了满手的针眼和越来越细的血管,他的手背几乎找不出一处完整的肌肤。打针、吃药,周军缩在病床上已近百天,他的生命靠药丸和药水维系着。
周军今年49岁,8年前,正值壮年的他感到肚子胀,去医院一查,竟是肝硬化,他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今年9月实在腹痛难忍才入院治疗。1个月前,周军先是昏迷了四天三夜,接着又呕血,经过抢救最终缓了过来。
“每天都在鬼门关徘徊,再等不到肝脏捐献,没活路了。”周军面色灰暗、两颊凹陷,从9月至今,身高1.8米的他暴瘦了20公斤。
周军内心的恐惧与日俱增。“我现在睡的这张病床,之前是一个老头子,因为等不到肝脏捐献走了。”在医院病房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希望与绝望。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150万人,但只有1万人能够幸运地得到供体,其余99%的患者只能在等待中逐渐绝望。
“你说,器官捐献的人,现在会多起来吗?”周军略显空洞的眼睛望向我,带着迫切的期待。
“会的,一定会的。”记者握着他已如枯树皮般的手,用力点了点头。
B剧:绝处逢生
见到富阳人杨金根时,他正在郊外的水库钓鱼,面色红润,神色平静。一年前,他做了心肾联合移植手术后,曾经患有心脏肥大和尿毒症的他,终于结束了呼吸不畅、睡不好,一周做4次血透、每次做4个小时的生活,如今身体已基本康复。
“如果没有好心人捐献了心和肾,就没有我。”由于器官捐献双方实现“双盲原则”,至今他还不知道捐献者的身份,更没有机会当面感谢。
几年前,杨金根从一家事业单位离职后,开办了修理厂。后来,他经常感觉胸闷气喘,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患有心脏肥大,需要更换心脏,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2011年12月30日,杨金根赶到省人民医院做血透,因为心脏比普通人大了两公分,长年累月后引发了尿毒症,一年半来,他正是靠血透维系肾脏功能。
“你赶紧来医院。”“我在。”“那你别走了,移植手术有希望。”挂掉电话后,杨金根足足愣了两分钟,直到打开手机,反复确认已接来电后才明白,这些曾经出现在梦中的对话,如今成了现实。
“31日晚上6时,被推进手术室;凌晨1时,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早上8时,肾脏移植手术成功;正月初九,在重症监护室治疗1个月后出院;3个月后,基本不再气喘。”近2000天的等待,让他对自己重获新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刻骨铭心。
“像周鑫鑫这样的捐献者,真的很伟大,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们全家。”杨金根说,“我老婆和女儿已经提出,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现已签订了协议。”杨金根一家人用实际行动来感恩不知名好心人的帮助,“社会需要更多的周鑫鑫。”他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手记:生命的宝贵,不言而喻,但生命又何其短暂,终会走向终点。有一种办法,可以让生命获得“重生”,那就是器官捐献。有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器官捐献,体现的正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给他人希望,让自己重生,真诚希望这种人间大爱绵延不息。
- 浙江遗体器官捐献者一年增长3倍 2012年达到了52位
- 宁波人体器官捐献一周年 传递生命尚需观念先行
- 大学生周鑫鑫器官捐献善举引发社会思考
- 宁波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一年 320名市民加入志愿者
- 杭电大二女生周鑫鑫9日去世 捐献器官用爱延续生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