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摄于2012年2月27日)。这里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新的疑虑由此产生,有网民评论说,“高考开放了,但中考并没有开放,中考不开放,何谈取得浙江学籍?”
中考是否会成为一道新“门槛”?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省内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杭州、宁波两地的教育部门。截至2012年,杭、甬两地分别接纳了22.3万、28.9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
“杭州从来没有对非本地户籍的孩子上高中有过限制。”杭州市教育局高中处处长黄建民表示,如2012届的初三毕业生中,在杭州六个主城区就读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有约2000人,其中一部分学生,考入了杭州的高中继续学业。
创立于1999年的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是全国首家由流入地政府主办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校长陆建华告诉记者,随着孩子就学需求的增加,现在学校已从小学延伸至初中。2012届的毕业生里,有130多人继续进入杭州的各类高中就读。
“之前由于国家有回原籍参加高考的规定,不少家庭并不了解这个规定,中考前杭州的初中会给相关的孩子和家长发一份‘告知书’,并请签字,尽我们的告知义务,现在新政出台,从此‘告知书’就不用发了。”黄建民说。
而在浙江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宁波,目前在初升高阶段对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的开放程度仅限于中职学校。宁波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张建国说,受经济结构影响,宁波的非宁波籍居民中,外省籍人员占了9成。要满足所有孩子的升学需求,压力确实存在。
“不过原来中考没有放开的主要原因是‘回原籍高考’的规定,现在浙江可以就地高考,宁波也会做出相应的中考政策配套。”张建国说。他透露,相关政策预计在2013年1月底左右出台。
外地孩子基础教育需求高于“同城高考”要求
未来浙江将有多少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就地高考的待遇?这将要求教育资源配置做何种程度的“扩容”?
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一所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摄于2012年2月27日)。这里的学生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新华社记者韩传号摄
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统计,2013年可参加高考的外省籍毕业生,普高有3800余人,职高7000余人。
“我们预估,实际2013年会在浙江参加高考的孩子最多也就在3000人左右。”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计划发展处处长边新灿说,因为职高的学生很少会选择参加高考,而普高的孩子也不可能全选择留在浙江高考。
多位教育界人士分析说,由于户籍人口竞争力强,留下来高考未必“合算”,放开高考后,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高中的需求,以及由此产生对浙江的高中承载能力的挑战,冲击并不会太大。
一位来自浙江湖州的网民也认为,浙江中学教育发达,但高校教育或高考录取完全没有优势。开放后会导致浙江中学资源紧张,但他们都会回户籍地高考,而不会选择在浙江高考。
“倒是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就读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是比较大的挑战。”杭州市教育局初教处处长蒋锋说。
据统计,目前在杭州就读小学的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平均每年级为六、七千人,而在中学就读的平均每年级为三、四千人,容量已临界。
只有一所211大学,高考“同城待遇”能否达到实质公平?
对于放开异地高考政策,户籍人口出现“福利被挤占”“粥没多,僧又多了”的想法,亦属正常。不过在浙江,不少人体现出了大气的心态。
浙江一些网民认为,作为一个大省,心态要开放才对。外地的孩子真的是人才,名额挤掉了又有什么关系。同理,你想做到全国的公平,你自己也必须先做到。
浙江的媒体《钱江晚报》官方微博说,浙江异地高考新政全国门槛最低,表明了市场经济先发之地的开阔气象。按地域划分权利,是对自由选择、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原则的践踏。改革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今天只是第一步。
但浙江也有自己的烦恼。不少家长也担心,在自身只有一所“211”高校、本身高考录取就没有优势的浙江,如果省外高校尤其是名校在浙江的招生指标不做相应改变,受损的会是全体在浙江参加高考的孩子,放开异地高考只能落得“形式公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问题直接相关的,除了现有的户籍制度,即是计划招生体制。全国范围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平等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来自上海的新浪微博网民“慧言丽语”说,走了35年的高考确实越来越令人诟病,教育没有与时俱进,几乎到了死胡同,开放异地高考,早就应该未雨绸缪,靠实力上大学,靠学分赢得尊重,地域确实埋没也一些人才,对同样民工的大省但是全国重点高校不多的浙江表示尊敬!希望国家对这样的省份提高招生比例,重点院校迁到浙江。
“异地高考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除了跨越户籍的门槛,平衡全国的高校资源,下放相应的招生指标,才是关键之举。”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校长陆建华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