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31日讯
省人大代表、乐清市盐盆街道捕捞村妇代会主任李西琴坐在角落里,其他代表都说完了,她才拿过话筒发言。
李西琴从事基层妇联工作17年,两会前,她和妇联同事们到乐清各个农村,做了10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温州的留守儿童。
故事12岁留守女孩,两年只接到父母三次电话
从21岁开始,李西琴就一直和妇女儿童打交道。去年,她到一个计划班给孩子上心理课,计划班的招收对象,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
“我不是专业学心理学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留守的孩子们聊聊天。”李西琴说,她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张白纸,让他们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都埋头写,只有一个女孩子,在角落里泣不成声。
李西琴问小姑娘:“怎么了?”孩子哽咽着说:“老师,一张纸不够。”
小姑娘当时12岁,还有一个7岁的妹妹,和奶奶住,父母都在山西大同做小生意。奶奶靠做点零工,一个月赚700元,有个姑姑每个月会给500元生活费,加上村里的一些补助,祖孙三人靠1500元过活。
小姑娘说,爸爸妈妈做生意亏了,已经两年没回来,因为家里没有电话,只好打到隔壁邻居家,但总往邻居家跑不好意思,两年来,孩子只接到父母三次电话。
数据三成留守儿童,生病时选择“自己忍着”
据温州市妇联不完全统计,全温州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万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极度缺爱,需要家庭和社会更多关爱。”
李西琴从1000份调查问卷中,得出了一些让人心酸的数据——
31%的孩子在生病时,选择“不告诉别人,自己忍着就会好的”;
54%的孩子不知道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知识;
58%的孩子碰到烦恼事不愿意告诉父母;
25%的孩子做过欺负同伴、抽烟喝酒甚至小偷小摸的事情……
李西琴还从法院了解到,2012年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中,留守儿童约占半数。
“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只能给他们提供基本的温饱保障,许多老区的孩子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和农活。”李西琴说,她经常和那些孩子聊天,孩子们最希望的事是“有个知心人经常和自己谈心”。
建议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社区设置留守儿童托管机构
李西琴说,调查问卷虽然是在乐清做的,但在全省、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意义,她呼吁学校和社会应该给予这些孩子更多关爱。
她提出了几点建议: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结对,经常性开展教育交流,给予他们生活、学习、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制度。通过书信、电话、网络、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主动沟通、经常联系。结合开设亲情热线、亲情视频,使学校成为亲子沟通的“连心桥”。
3.设立心理咨询室。建议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对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持有心理健康B证资格证书的专职心理教师等做出硬性规定,并纳入学校年终考核。
4.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扩大留守儿童寄宿规模。
5.发挥社区和乡村组织作用,设立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俱乐部等托管机构,让留守儿童放假、放学离校不离教、离校不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