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青田11月19日电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今起,本报推出《三中全会精神在基层》栏目,报道列席全会的十八大代表、本报记者俞佳友,深入一线与基层群众共学全会精神,共话改革、共谋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地点:青田县高市乡高市村
参加人员:乡村干部及村民
今天,列席三中全会的十八大代表、本报记者俞佳友,来到青田县高市乡高市村,进村入户宣讲三中全会精神。
“我们村已建成省级生态文明村,村民觉得很自豪。”“现在这路很干净,没有牛粪羊尿了。”在风情一条街街口的广场上,50多位村民和俞佳友围坐在一起,共话生态文明建设,热烈讨论着学习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发展生态旅游业,山青了,水绿了,空气好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三中全会提到的建设生态文明,肯定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66岁的村民洪育麟对俞佳友说。
高市村正在进行风情村改造,家家户户房子外搭起了脚手架,青砖、白墙、黑瓦,风情一条街已初露风姿。
“是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高市乡走的护生态、兴旅游的发展之路,的确是一条朝阳产业的路子。”俞佳友感慨地对村民说。
高市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上世纪80年代,村民大都靠砍树卖钱。近年来,青田县探索“下山脱贫、减少山民、扩大城镇”的发展之路,周边500多村民陆续搬迁下山,向高市村集聚。为了让下山移民“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政府引导他们加大效益农业的开发力度,形成了杨梅、优质大米、西瓜、高山蔬菜四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
俞佳友来到村民张旭平家中,他和老伴住在4层半共40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他眉开眼笑地对俞佳友说:“我是7年前从高山上搬迁下来的,想不到下山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像张旭平这样过去居住在高山、深山的农民,曾经被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妻难、看病求医难、用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发展经济难这“七大难”所困扰。下山后,他们在政府帮扶下,盖起了新房,看病有卫生院,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年轻人就业机会也多了。张旭平说:“现在最急切的是盼望村里尽早启动第三期风情街改造,以后我也要开店当老板,吃生态旅游饭呢!”
“等我们改造好了,将会有大批的游客到这里休闲、娱乐,做做森林‘深呼吸’。”高市村党支部书记徐肖雄说。最近,村民们一直津津乐道于这样的“变身记”:高市村与国家4A级景区石门洞毗邻,石门洞村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深呼吸”森林公园,这给了高市村村民很深启发。“这样的资源我们也有,大家都充满自信。”徐肖雄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俞佳友拉着村民的手说,“只有把生态保护好,才能发展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