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5日讯 记者身边不少家有“读书郞”的亲友,每到傍晚,就为接孩子犯愁,自己要到5点半下班,但孩子3点半却已放学,这两个钟头“时间差”,成了父母的无奈和困扰。
譬如,儿子在拱墅一小学上二年级的朋友李先生,每到放学时间,他就和妻子上班没了心思,四处打电话找儿子,为了这事,他甚至要求妻子辞去工作,一心在家带孩子。另一位李先生,因儿子调皮,放学满街乱跑,无奈之下,去年给儿子买了定位手机,每天卫星定位跟踪。
记者在濮家小学、长江实验小学、长寿桥小学门口蹲点一个多月,了解到心存这种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
一年前呼吁解禁
社会需求就是最大动力,瞄准“时间差”商机的个体教辅中心,遂争相抢食“晚托班”蛋糕,但由此也引发了师资良莠不齐、没有合法证照等问题,本报去年9月16日,曾以《校外“晚托班”何时能正名》为题,呼吁“晚托班”最好能由学校开办和推出公益性晚托,给予个体晚托班合法名分,名正言顺,纳入管理。”令人欣喜的是,一年后的今天,省教育厅终于出台《关于在小学鼓励开展学生放学后“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允许采取晚托班、放心班、四点钟学校等形式开办。此举推出,无疑将有可能卸去压在父母肩上的“包袱”。
“晚托班”先行试水
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其实在省教育厅此番发文前,杭城已有一些小学,针对家长要求先行试水。下城区教育局长、党委书记黄伟告诉记者,该区求知小学两个校区,10多年前就已推出“爱心看护岗”,家长接孩子,一直可以延迟到5点半。胜蓝小学的教师志愿者,则将放学时间延长90分钟。再像长江实验小学,每天安排3个困难班,接纳100多个学生,除了晚餐费,另外不收一分钱。还有青蓝小学,从2011年开始,就将3点半后的课堂,让给了校外培训机构,200多个各个年级的学生,兴味盎然地跳舞唱歌,下象棋、围棋,弹奏萨克斯,每天在快乐中度过放学时光。黄伟介绍,接下来,他们将把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在进行的“快乐四点半”,推广至各个街道和社区,期望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办好“晚托班”。
兴奋下尚有忧虑
不过,记者在走访一些学校和家长时,也听到兴奋下的忧虑。比如,有的家长担心,因“晚托班”不可能是原来班级的老师和同学,孩子能不能适应陌生面孔?也有老师关心“加班”报酬,几年前“晚托班”试行时,每位学生每月交纳7元钱,扣除水电成本,分到老师头上,每人一月仅有75元,显然偏低,如增加报酬,钱又从何而来?另有老师担心影响正课,本来整天上课,已倾尽心力,现再增加“晚托班”,难免分心分力。再有学校考虑安全因素,“晚托班”毕竟不同于上课,纯粹就让孩子在“玩”中度过,松散、自由的环境,加上正处少年好动期,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然而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学校和家长都充满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改进,千呼万唤才出来的“晚托班”,一定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两个小时“时间差”,是萦绕父母心头的牵挂,今天能否凭借正名后的“晚托班”,得以消除,学校和家长都充满着期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