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 尽管是非、褒贬、争议之声至今未绝,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是他当时迈出的一小步引来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步。可以佐证的是,他制定的一些治厂法则,那时可谓石破天惊;现在这些“法则”仍在被沿用,只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步鑫生已经不太愿意太多提及那些被反复传说的往事,聊起企业家精神和时局,他才有点兴趣。
步鑫生跟我说,他当年成为“改革厂长”时,没少被人告状,没少承受压力,但是他从没考虑过的就是风险。在他看来,企业家就是要不断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是一个大胆探索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是探索,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不探索永远不会成功。要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特别是要创造一个“鼓励探索创新,宽容挫折失败”的环境与心态。这样,改革才能继续深化,创新的步伐才能不断加快。
他也会指着在场的年轻人说,这个社会必须尊重个性,没有个性的社会是没有活力的。
在财富观和成败观上,他与浙商博物馆馆长、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的观点不谋而合:“不以财富论成败,不以成败论英雄。”
步鑫生觉得成功的人必须有人格,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他竖起两根手指,说他有两位最佩服的人:一位是科学家袁隆平,他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多养活了2亿多人,但他始终很本色;另外一位是陈嘉庚,他曾经辉煌过,创办了厦门大学,但去世时没给自己留下什么东西,把所有留给了社会。
浙商博物馆里,一个身高1.58米、重45公斤的小老头,带着一副旧式精致眼镜,仔细盯着墙上的故事看。走到“英雄背影”展区,看着当年用过的裁缝剪、尺等实物时,他停下脚步,迈步上前,跟一块介绍“步鑫生”的文字合影,旁边还有一幅“龙”字,大气有力。“这是年轻时的我。”这位老者,就是年至80岁的步鑫生。
“英雄背影”板块是浙商博物馆最为独特的展区之一,里面只列举了3位浙商:步鑫生、叶文贵、陈金义。他们都是在浙江改革开放史上一度名声响亮却又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物。
很多人都很关心,消失在公众视野里的“改革厂长”步鑫生,这些年过得怎么样,现在在干嘛?
“我在上海隐居。”步鑫生昨天告诉记者,如今在上海安度晚年。他每日练习书法,尤爱写“龙”字,并专挑书写得意的“龙”字赠送好友。浙商博物馆墙上挂的这幅“龙”字正是步鑫生去年完成的最满意的一幅,今年捐给了博物馆。他喜欢逛书店,爱读历史书,从历史的镜子中感悟人生;他身体健康,说话声音洪亮,问他有什么奥秘,他打趣道:“我有步氏健身法,不过最近腿有点酸,正在检查。”
尽管自称隐居,但谈笑间,步鑫生始终流露着一股不服输的犟劲。1988年出走海盐之后的“北漂”历程很少人知晓,但或许更能刻画步鑫生的形象。他来到北京,将一个童装厂改成了衬衫厂,创出了“金宝路”品牌;他应邀赴辽宁盘锦,生产的“阿波罗”衬衣也广受追捧;后来还到秦皇岛,担任过“步鑫生公司”董事长;甚至筹划过到俄罗斯办厂……他参与的这些企业,都有一个特点:“亏损的才去。”
2001年步鑫生因病切除肾脏、脾脏,出院后下定决心退出商界,定居上海。2010年,海盐衬衫总厂旧址处竖起一块纪念碑,碑文写道:“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引领了时代的步伐。”今年8月,位于海盐的步鑫生改革精神陈列馆成为“嘉兴市党史教育基地”。步鑫生回家乡的次数又多了起来。
就是这样一位80岁的老人,每天必须抽一包烟,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喜欢穿衬衫、穿西装。偶尔面对记者和媒体,还会说:“德国的、法国的、意大利的,人家都有品牌……”、“我80岁了,再给我个西装厂,我还能办好。海盐步鑫生,知名度还在……”
- 义乌推9大类招商平台引浙商回归 现场签下500多亿元
- 新疆建设兵团来浙招商 向浙商盛情发出邀请
- 新疆建设兵团来杭推介产业 邀请浙商前去投资兴业
- 民资与国企合作 浙商机会或在区域性基础设施领域
- 房价高涨出现“地荒” 自贸区冲击浙商在寻求改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