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9日讯
这两天,许多市民走在市区大街上都会看见交叉路口地面标出了红色、绿色区块,施划了非机动车车道,在人行斑马线两头加装了反光隔离橡胶护栏。也许,这些新增设置市民并不陌生。11月初,市区八一南街与李渔路交叉口率先采用非机动车左转弯二次过街,这也是我市交警全国首创的路口精细化管理模式。从最近一次守法率测评情况看,经过精细化管理的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守法率分别达到97.50%、94.41%和98.39%,与精细化管理之前分别提高了2.76%,16.75%和20.34%。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市区五条交通治堵严管街区的23个路口全面推开,明年有望全市推广,成为“宜居金华”的又一张金名片。精细化管理模式如何创立?
“治堵先治乱,治乱先治违!”市交警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郭翎坦言,自今年3月市区开始治堵以来,前期治违确实存在较大的压力,花了很大的精力取得的成效却不大。经过大量的个例与数据分析,郭翎归纳了守法率低的原因:一是交叉路口渠化型式各有不同,二是红绿灯的放行方式各有不同。客观上造成了交通参与者无所适从的情况。三是部分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四是以前民警对日常的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导致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路口难,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路口混乱。
“分析原因发现,执法者和交通参与者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郭翎说,其实大部分金华市民是有素质的,交通安全“常识”不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却缺乏,比如非机动车等候时轮胎越线,他知道“不可以”,却不知道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万一机动车撞到了,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那么,如何提高交通意识呢?给出清晰的、标准化的、人性化的规范。换句话说,就是告诉交通参与者应该怎么走。根据各个路口的情况,市交警直属一大队民警按照“一口一方案”的原则,到各个路口现场进行分析、监测,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最终,设计出我市交警首创的路口精细化管理模式。
精细化管理模式有什么亮点?
我市交警首创的这一路口精细化管理模式,有望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昨天,记者在市区双龙南街与双溪西路交叉口发现,新设交通设置以后,有几个新的现象:一是以前电动自行车和行人从斑马线过街,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隐患。现在,行人斑马线装了隔离橡胶护栏、非机动车有了自己的车道,实现了人车分离,行人过街安全得到保障。二是在行人等候区,由于利用了道路的宽度,将停止区前移,扩大了行人等候区间的舒适性,减少了过街距离。即使在交通流量较大的情况下,行人依然有充足的过街时间。三是规范了非机动车的行驶轨迹,通过路口指引箭头,二次过街等候区的设立,以前不知道停那里、怎么走的非机动车有了指引,彻底消除了乱象。
郭翎表示:“接下来,我们一方面会通过铁腕治违,培养市民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人性化治乱,完善路口规范,让市区交通更加通畅。”
精细化管理模式如何使用?
目前,市区23个路口的硬件设置已经基本完工。这一模式市民该如何使用?
比如市区八一北街、解放路路口,根据图示,4个路口处,红色区域为“行人等候区”,绿色区域为“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等候区”。新增的“非机动车道”除了有自行车标志外,对向还增设了非机动车信号灯。
非机动车要直行过路口时,在等候区等非机动车信号灯转绿,走专用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要左转弯过路口时,同样经非机动车专用道,先后等两个非机动车信号灯绿灯,走“L”形绕半个圈过路口。这样一来,整个路口形成一个给非机动车逆时针骑行的循环圈,做到与机动车、行人分离,既畅通又安全。为方便非机动车和婴儿车掉头,每个安全岛的隔离桩都留有1米的空当,留给掉头的非机动车推行和推婴儿车的行人使用。
- 宁波海曙交警 给“中国式过马路”下猛药
- 文明出行第二波公益热潮 跟"中国式过马路"说NO
- 宁波“中国式过马路” 半小时,66人闯红灯
- 把马路当自家责任田紧盯牢 中国式过马路半月降10%
- 九家单位“认领”路口 劝阻“中国式过马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