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19日(记者 俞雯祺 倪雁强)随着浙江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衣食住行的“行”似乎成了不少老百姓最纠结的字眼。
今年,浙江依旧将其作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而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围绕治堵的讨论与问政依旧热度不减,数十份提案都涉及到了城市交通问题。
今天上午,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郑黎明作客本网演播厅,剖析浙江拥堵的深层原因,与网友互动交流,并畅谈浙江新一轮治堵将如何前进。
三平方公里聚集5家医院
老城区资源集中致拥堵难治
对于拥堵这个城市病,不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涨。但事实上,别的城市的汽车数量也不少,为何浙江的拥堵尤甚?
郑黎明指出,机动车的保有量高速增长的确给浙江的治堵带来了正面的冲击,已远远超过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但这只是拥堵的其中一个原因。
“城市规划布局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比如资源比较过度地集中在老城区、主城区,也对拥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以杭州为例,老城区处于西湖和钱塘江之间,有限空间过度集聚了大量优质资源,特别是延安路、建国路、凤起路、西湖大道之间,不足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浙一、浙二、省中、市一、儿保、妇保等全省最顶级的医疗资源,导致沿线路段拥堵不堪。
同时,城市资源的高度集中,又带来了“职住分离”的问题,杭州城西、滨江、下沙集中了大量居住人口,而这些人的工作往往又在市中心,从而形成了“钟摆式”的流动,导致了“潮汐式”交通,加剧了交通拥堵。
在前两个因素的冲击下,加上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置建设缓慢等原因,才导致了如今浙江的拥堵局面。
老百姓对治堵成效感受不深
延缓拥堵恶化也是治理的结果
去年开始,全省拉开了5年治堵大幕,一系列的治堵举措相继推出。
经过一年努力,全省新增专用停车位、新增地下空间停车位、新增公共自行车等,均比上年增量翻一番;新增公交车1888辆,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77条,新建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公交专用道230公里……总体来说,全省治堵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尽管如此,杭州不少老百姓却对治堵成效不甚满意,认为拥堵并未改善。
对此,郑黎明认为治堵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做长时间的努力。同时,杭州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快速路建设等方面,都对本身并不“轻松”的交通状况带去了较大的影响。当然,治堵工作取得的成绩和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要求还有差距,郑黎明表示,交通部门将继续加大努力,继续做好工作。
确立公共交通主体地位
杭宁温公交分担率提升3%
作为治堵工作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2014年浙江省将实施“三建二增一提升”。
“三建”是指建设完善城市路网、城市循环组织网和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二增”是指增公交、增车位,“一提升”就是提升公交分担率。
这六项分解的任务中,明确提及“公交”的就有两处。
郑黎明指出,去年,自行车慢行系统的建设在全省一些主要的城市都铺开了,这个成绩非常大,这也符合当今低碳出行、文明出行这么一个时代潮流。今年,省里也将继续确保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当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便、快、密”,建设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市民公交出行,努力实现杭州、宁波、温州市公交分担率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其他设区市提高2个百分点。
总的来说,浙江的目标是切实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让广大乘客坐得方便、坐得快捷、坐得舒适、坐得放心,真正使更多的人喜欢上公共交通出行。
对于“老大难”杭州,省里也部署了八大重点,包括地铁建设、快速路建设、公交优先、停车场库建设、断头路打通、慢行系统完善、交通管理优化、缓解打的难。
增加专用停车库的建设
中心城区不新设路面停车位
早晚高峰,没几条通畅的道路,好不容易开车到家门口,却无奈没有停车位,这是很多车主的痛苦。今年,停车泊位的建设也将成为治堵重要课题:
首先,继续增加专用停车库的建设,特别是推进停车矛盾突出的大型商场、居住区、医院、学校等周边的公共停车场建设。
以即将建成的杭州和平广场公共停车楼为例,位于下城区绍兴路与东新路交叉口的北侧,旁边就是和平会展中心、杭州市人才市场和世纪联华和平购物城。启用后,不仅方便各种活动的举行,也能解决周边新小区停车配套不足的矛盾。
其次,对于老小区停车难题,则通过空间布局的调整,充分挖掘停车位。同时,建立完善停车设施共享利用的协调机制,鼓励倡导单位与居民区实施错时停车等举措予以改善。
再者,全面今年将整治地下停车空间功能挪用现象,涉及违法挪用的,将无条件恢复地下空间停车功能。
郑黎明还透露,今年起中心城区主要道路将不得新设道路路面停车位,进一步减少道路路面停车位,并同步恢复被占用的机动车、自行车和步行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