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金华“两会”上,家庭农场成为热词。
目前,全市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有124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占地118亩,投资52万元。
很多人都盯上这块蛋糕,觉得这个领域刚起步,有赚头。
金华家庭农场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做得好的不多,有些农场主拿地后,就将土地平整,规模化种植,有个吴姓农场主种的全是蔬菜,但去年旱情严重,经营受挫,这种简单的规模化种植与新型农场的发展定位有一定差距。
如何经营好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下圈内人,说办好家庭农场,最难的是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
家庭农场是个新鲜事物,各人碰到的难处都不一样。金华市一政协委员曾对此做过调研,发现最难的是土地流转。
这些土地在农民手里产生的经济价值非常小,但如果让他们转租给别人,又宁可荒了也不愿转让。这里面有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也有他们对土地估值的误判和买卖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
一位在婺城区农场包了600多亩地的农场主表示,他是自己去跟农民谈下来的,谈了3年多,很多人是看在乡里乡亲的面子上才给他的,如果是外地人来投资干这事,基本没戏。
何先生家在兰溪黄店镇乡下,他们家周围很多土地都流转出去了,但他家的没有,主要觉得转让费太低,跟房价严重不对等。
“我大伯的想法就不一样,他们一家人都在外面买了房子,觉得价格便宜一点也无所谓,能卖多少是多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过要给他留一块地当宅基地,位置要他自己选,等他老了,还是想住回农村。”
记者采访了几位不愿转让土地的农民,大多担心土地让出去后收不回来,“到时候在上面盖上房子,你还能拆了啊?有这一亩三分地在,平时管管吃喝,还能打发时间。”
当记者问及如果土地出让后,让他们去家庭农场干活,在统一规划下继续经营土地,大多数表示愿意。
政策扶植
其次是政策扶植。去年年初,金华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庭农场和养殖场或建立农业化基地,可获得2000—10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延长贴息贷款期限2年,并由所在乡镇政府优先解决用地。
但农场主们有更多的想法。一位农场主说,搞家庭农场规模小了不行,比如开辟一块土地给城里人种菜,他们来了后,可能还会带朋友来,如果建个40平方米的小屋租给他们,用地量就加大了。没有房子,人家白天来种菜,晚上还得住宾馆,又没有吸引力。但在农场里造房子,成本又会增加许多。
金华市农业局农村经营管理总站孔祥卫站长表示,农业局已经起草了一个关于扶持家庭农场的报告,征求意见程序也已走完,市里很快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土地流转会有一个更明晰的政策。
对于农场主们想在农场里建商用建筑和住宅的想法,市国土资源局监察支队蒋金刚支队长表示,家庭农场的设施用地、生活管理用房都是有相关规定的,建住宅肯定不行,建商店也是不行的。
教育培训
最后是教育培训,由于这一块缺少相关从业人员,比如想引进一些蔬菜水果新品种,农民不懂养护,农场主想要接受培训,金华这一块也是处于空白。
“对于家庭农场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两块,一是针对农场主,二是针对业务。”孔祥卫说,从今年开始,农业局会对农场主进行管理营销培训,主要是让他们怎么经营管理好农场,至于瓜果蔬菜等种植业务的培训,金华一直有,但不是从家庭农场的雇工角度展开,而是从行业角度展开,如水果、大豆等,农场业务人员调整一下报名专业就可以了。
家庭农场
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都市快报 记者 杨法礼
- 浙江出台政策支持农业发展 家庭农场赶上好政策
- 浙江白领夫妻放弃三四十万元年收入 追梦家庭农场
- 桐庐 家庭农场方兴未艾
- 开化县用三年时间发展家庭农场500家以上
- 突破土地流转和资金瓶颈 衢州新增家庭农场近两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