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5日讯 之所以会走进遂昌县应村乡双里村,是因为听说了一件趣事:
在这个偏远的高山村,每年3月,年轻的父母已收拾行李,远走他乡打拼,身后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陪伴着寂寞的大山。但今年,100多位村民打算留下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把村庄打造成“千年农耕第一村”,延续挖掘原生态农耕方式,做个很潮很现代的“千年农夫”。
于是,孤寂的小村迸发出活力,有了年轻的“荷尔蒙”。谁说只有城市能安放梦想,在故乡小村,依然有广阔的天地去拼搏。
“今年,我们不走了”
以往,今天是父母外出打工的日子,一起床,遂昌县应村乡双里村11岁的周晨和7岁的弟弟周晨辉忍不住掉眼泪。
“爸爸、妈妈,能不走吗?我们能天天过春节吗?”刚刚和爸爸妈妈有了热乎劲的周晨辉,黏着妈妈天真地问。
春节,是和周晨辉一样的留守儿童最期盼的日子,只有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带着新衣服、玩具、好吃的回到村里,孩子们会拿着新奇的玩具兴高采烈地在村道上玩闹,老人则吃着臭臭的榴莲微笑。
“其实,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也很想在家乡发展。”41岁的周根伟说。周根伟是个木工,夫妻俩在上海打工7年了,每月有7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今年回家,女儿周晨交出了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为了让女儿安心读书,周根伟和妻子商量,打算不出去打工了。
“留下来吧,种种田,照样有奔头。”63岁的父亲周正发开口了。
双里村离县城50多公里,经济落后,村民靠种地为生,人口1000多,外出打工的就有400多人。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小村庄的劣势转成了优势,村里的好山、好水、好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
“一到周末,游客喜欢到村里来,家里种的青豆、番薯、土豆、南瓜都能卖出去。”周正发说。
“城里人喜欢的就是我们用‘老土’的方法种的菜。”老实巴交的周正发对儿子说,有一回,一位上海客人买了他种的3斤黄豆,过了一个月,竟然开车找上门,买了50斤黄豆、10斤番薯、20斤土豆,装满了后备箱回去。客人留下一句话说:“我吃到了30多年前的味道。”
“我用的是传统的种植方法,不用农药和化肥,就用烧出来的草木灰当肥料,这样种出来的东西特别好吃。”周正发说。于是在村里,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开始把“压箱底”的“土方法”搬出来,种上花生、玉米等农作物。去年,仅卖蔬菜一项,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
“我们的目标,自然和新鲜”
潘伟平的出现,把老人们用土方法种的东西都打包卖到了上海,不但卖出高价而且生意越做越好。
潘伟平原本是双里村的小学老师,十多年前,他外出经商,有一天回村的时候,他发现家乡的景色成了上海人崇拜的“仙境”。
“我们村子边上有石姆岩景区和万亩杜鹃,到杜鹃盛开的时候,游客会蜂拥而来。”潘伟平感叹着近年来家乡的变化,也嗅到了商机。
两年前,潘伟平创立的遂昌仙翁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50亩土地,发动村里有传统种植技术的老人种各种农作物。
“拒绝任何化肥和农药,这是合作社的宗旨。”潘伟平很得意两年来的坚持,仙翁果蔬在上海出了名,目前共有2000多位城市白领成了他的忠实会员,每个周末定期向会员供应生态蔬菜。
在村闲置会堂里,七八位当地农民正在忙碌。地上,码放着数十个白色的泡沫箱,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农民,麻利地将冬笋、芹菜、五花肉等分别用塑料袋封装好,然后分装到箱子里。冬笋,是前天晚上刚刚从农户家里收来的,土猪肉也是上午刚宰杀好的。
“都是最新鲜的,再过7个多小时,就能送到城里人的家中。”潘伟平说,刚开始是愁销路,现在是愁产量跟不上。
年前,应村乡党委书记郑水松特意找到潘伟平,送给他一本《四千年农夫》,潘伟平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认真阅读,并在年轻的村民中进行传阅。
《四千年农夫》是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富兰克林·H·金教授,在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3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的完整记录和反思。书中,金教授推崇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农业经验。
书中记录着:他们自古以来就施行豆科植物与多种其他植物轮作的方式来保持土壤的肥沃。几乎每一寸土地都被用来种植作物以提供食物、燃料和织物。生物体的排泄物、燃料燃烧之后的灰烬以及破损的布料都会回到土里,成为最有效的肥料。如果向全人类推广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金教授所描述的原生态农耕方式就是我们之前做的事。”潘伟平说,在耕作中,老农们用最传统的方式种水稻、种蔬菜,不用化肥和农药;用最原始的方式养鸡、养鱼,不添加任何配合饲料。撒锯末改善土壤透气性及疏松度,烧制草木灰加粪肥为作物底肥,茶饼粉为作物追肥,用辣椒水加茶饼水防治杀虫……传统农家生活的必须,在这里都能找到。
“我想让村里年轻力壮村民的都留下来,和我一起做个‘千年农夫’。”潘伟平很期待。
“千年农夫,梦想不远”
凌晨5时,53岁李干香家的灯就亮起来了,她今天要为合作社做上百斤的豆腐和油豆腐。
让她高兴的是,身边多了两位“学徒”,是她的两个女儿周彩芽、周春芽。今年,周彩芽、周春芽不外出打工了,她俩要学好手艺当“豆腐坊的主人”。
“做豆腐很辛苦。前一天需要把黄豆浸泡,天还没亮就需要开始烧水磨豆腐。”李干香一边教一边做,“想要把豆腐做得香,则需要细心。不仅原材料要‘土得正宗’,工艺上必须要二次加热。”
“我们家是‘千年农耕第一村’第一家豆腐坊,可不能砸了这块大牌子。”李干香反复交待两个女儿说。
像周彩芽、周春芽一样,这几天,村里一共有100多位年轻的爸爸妈妈放弃外出打工,加入了遂昌仙翁果蔬专业合作社,周根伟跟着老父亲学种地,40岁的周爱兰做农家乐,30多岁的余爱凤要学微营销……村民们之所以留下来,是源于潘伟平有一个更大的计划:把双里村打造成“千年农耕第一村”。
潘伟平展开了“千年农耕第一村”设计图,这是2个月前,专门请设计人员设计的。“千年农耕第一村”里有规模达百亩的核心种植区:堆肥、谷仓、水车、水渠、篱笆墙……村庄里有榨油坊、豆腐坊、果园、猪舍。恍惚间,好似穿越回到了古代,正走入乡间耕作人家。在核心区里,农户们精耕细作种养殖出来的东西供给合作社,也可以作为游客体验区,体验原生态种植带来的乐趣。
合作社有着一套规范的管理体制,耕种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流转和管理,哪块土地适合种什么,肥力怎样,需要经过科学检测;土地采取轮作,保持肥力,并不能闲置一块土地。
种子和原材料统一由合作社提供,例如炸油豆腐的油只能认准自产的菜油,炸了一次不能重复使用。农家乐用的菜必须都是合作社统一种的菜。
潘伟平的“千年农夫梦”也是许多村里年轻人做的梦,他们梦想着在自己家创业,梦想着不再异乡漂泊。
听说爸爸妈妈今年不走了,周晨辉高兴地到处乱跑,看到两个孩子的高兴劲,记者用相机拍下孩子们开心的一刻,显然,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
- 浙师大4个大学生创业 送奶“微店”月销售额两万多
- 浙江颁发新版营业执照 新政策进一步激发创业热情
- 在试点认缴制的杭州高新区(滨江)现在创业感觉不错
- 干事不得力上台领“黄牌” 莲都区倒逼后进单位干事创业
- 王辉忠在嘉兴调研时强调 以务实作风全力推进浙商创业创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