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瑞安3月31日电 “你们看,我头上这两道疤,就是当年敌人的炮弹给我留下的‘纪念’。”今天,在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内,来自玉海实验中学的50多名学生正在上历史课,主讲人正是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馆长马发泉。
前几天,当瑞安81岁的志愿军老兵孙凤康忍着病痛,送战友们的遗骸回国时,同样作为志愿军老兵的马发泉一直守在电视机前,眼含热泪,喃喃自语:“回家了!终于回家了!”这10多年来,他一直用另一种方式在纪念昔日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筹建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老马对昔日战友的思念愈发强烈。
老战士的心愿
筹建纪念馆,几乎占据了马发泉退休后的全部生活。
离开朝鲜战场多年后,马发泉有机会重回那里。2000年是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他作为代表,受邀参加赴朝访问团。在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看着一个个合葬了数百人的大墓,石碑上只有“烈士之墓”4个字,马发泉和其他99名受邀志愿军老兵哭成了泪人。
抗美援朝战争是真正的“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马发泉所在的志愿军12军,在上甘岭一役中就伤亡4200多人,一个连队一天要补充三四次新兵,很多战士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马发泉儿时胆小,怕鬼,朝鲜战场上应接不暇的死亡让他变得无所畏惧。他清晰地记得,一位副教导员带着他们躬身在交通壕里走,一发炮弹过来,长得“大姑娘一样漂亮”的副教导员一下就没了。
“不应该忘记他们啊。”马发泉泪光闪闪地说。从朝鲜回来后,他联系108位瑞安志愿军老战士,申请成立民间组织——瑞安市抗美援朝研究会,他们租房自办抗美援朝历史展,老兵们还决心用余生的全部能力来筹建一座永久性纪念馆,“以告慰那些烈士的英灵”。
教育馆的历程
城区土地昂贵,为了选址,马发泉和其他老人一起跑遍了瑞安的五座山,最终选定建在西山上的烈士陵园内。从规划、设计到勘探,老人们背着20多公斤重的审批材料,频繁往返于多个政府部门。
6年前,忙得不可开交的马发泉体检时查出患有肿瘤,手术后,他依旧四处奔走筹集资金。高血压、糖尿病也缠上了他,每天早晚,他要两次共服用17粒药片。有领导劝他:“你是要命还是要工作?”老马倔强地说:“命要紧,工作也要紧。”
女儿马军美红着眼睛说:“想起战友,就有一股力量在他心里。”
研究会的老战士们带头捐款,马发泉一家捐了3.6万元,整个研究会老战士和家属捐资43万多元。满头白发的胡明合还想去贷款,各家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委婉地劝说,老同志,您的身份证给我们看看。老胡哈哈大笑地说:“这才知道,过了65岁,人家就不给贷款了!”
这些志愿军老战士发扬“上甘岭战斗精神”,终于在2010年募集200万元,历时一年多,于2011年在西山烈士陵园里建成了崭新的“瑞安市抗美援朝历史教育馆”。马发泉将这份最少100元、最多8万元的长长捐资名单刻上石碑,立在纪念馆边,“留它100年、200年”。如今,纪念馆内每天都安排了两位志愿军老兵固定值班,全年开放不休。
年轻人的“圣地”
抗美援朝研究会所在的大院距离西山烈士陵园并不远,穿过老城区几条幽深的巷道,踏上树木阴翳的西山,沿着盘旋的台阶缓缓而上,山顶一片樱花、冬青树丛中的灰色两层小楼就是纪念馆。
门口摆放的一架“歼—8E”战斗机是由中国空军赠送的,两门威武的三七高炮是从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运来的。
马发泉、孙凤康等研究会会员到北京、重庆、沈阳等地“淘”来大量宝贵资料及物品。馆内“移植”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800多幅权威照片,纪念馆图书室里《血染的丰碑》、《抗美援朝历史见证》等图书,也是老战士掏钱印刷的,“我们把自己的油水都榨干了。”老人们笑着说。
值得欣慰的是,慕名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老人们总会兴致勃勃地忙着讲解、合影留念。一些留言让他们感动:“小康生活,不忘烈士!”“不忘历史!”
这几天,纪念馆内还多了几个小讲解员。“我们是义务过来讲解的,为此提前准备了一个星期。”瑞安市职业中专高一学生周盛建说,他从小就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感兴趣,特别是上甘岭战役等五大战役,“都说我们新一代不关心老一辈的战争历史,我就想以自己的行动,去传播这些英勇事迹。”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电话请我去讲课,每天都有人自发过来参观,甚至有一家三代几十口人一起来的。”马发泉说,目前,已有23万人前来参观纪念馆。
- 温州81岁志愿老兵孙凤康赴韩国接战友“回家”
- 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温州81岁老兵专程赴韩
- 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温州81岁老兵专程赴韩
- 新春祭拜抗日老兵
- 退伍季关怀连队老兵 ——记宁波石浦所驾驶员姚小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