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5日讯
63年前,一个老兵的战争
瑞安烈士陵园里的几树樱花,已经落了一地。这几天,总有不断的人来这里祭奠。
孙凤康身板笔挺,穿行在人群和墓碑里。有时候,生与死,离得很近,不过是隔了一抔黄土。
就在上月末,孙凤康作为我国4位志愿军老兵代表之一,赴韩参加了迎接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交接仪式。(本报3月28日、29日曾报道)
只有从战场归来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意义,懂得和平的珍贵。
在这个清明节,我们走进这个志愿军老兵的世界。他的生死经历,他的战争往事,他的和平生活。权作对那些革命先烈们的一点缅怀与纪念,亦愿活着的人更加懂得感恩、珍惜和拥有。
1951年·瑞安·入伍
能够为国效劳是多么光荣的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战争爆发第二年后,一个平常的午后,几个解放军战士走进了瑞安中学的大门,贴上了一张手写的告示。
学生们很好奇,趁下课的时候纷纷围上去观看,个子高大的孙凤康也凑了上去,告示上写着:因为前方打仗需要,要招几个文化高的年轻学生去朝鲜。
当时孙凤康刚满18岁,在家里的5个孩子中排行老大。“你去吧,家里你是老大,你不去谁去。”在医院里当厨师的父亲这样动员他。
这让孙凤康多少有些热血沸腾,能够为国效劳是多么光荣的事,他不禁想起《战争与和平》里那个为国捐躯的少年。他和两个同班同学一起报了名,决定在战火中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走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来”,孙凤康很清楚光荣的背后是战争的残酷,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孙凤康被录取到21军63师,很快就接到命令去上海集合。
那天晚上,部队在瑞安城区的一个大操场举行了告别仪式,母亲一路把孙凤康送到了操场,嘱咐他一定要小心,要活着回来。孙凤康答应了,但他明白,这一去生死难料。
部队出发了,在黑夜里一路步行,先到奉化,接着到上海换上了厚厚的军绿色棉大衣,脚上的皮鞋足足有七斤重。首长说,朝鲜太冷了,好多志愿军战士被冻伤不得不撤离,这次,他们要去接替20军的防务。
运送部队的火车一直开了7天7夜,闲暇时刻,老兵们讲起了解放战争时的故事。那些英雄式的讲述,孙凤康听得津津有味,不由荡气回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孙凤康跟战友们唱着这首歌,一路进入朝鲜。
1952年·朝鲜·参战
祖国啊,您的儿子在战火弥漫中度着青春
零下三十多度,大雪没膝,初到朝鲜,寒冷的天气让来自浙江的孙凤康有些不适应。
孙凤康当上了一名军需员,和两个战友一起负责部队日常用品的发放、清点工作。
部队的军需仓库隐藏在一个山洞里,孙凤康爬了7天7夜的山,才驻扎下来。山洞经常漏水,孙凤康常年披着一件雨衣,虽然配了枪,但山上有特务,他很少一个人出去。
离开瑞安以后,他再也没有和家里联系过,坚守的日子里,孙凤康把每天的见闻和心情都记成了日记。在日记本的首页,孙凤康写下了一句话:“祖国啊!您的儿子离开瑞安,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前线;祖国啊!您的儿子在战火弥漫中度着青春……”
在朝鲜,孙凤康见到了太多的尸体,很多是被炸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他亲眼看到燃烧弹一个个地扔下来。“威力太大了,太恐怖了,一个燃烧弹能烧一天一夜。”一同入伍的战友很多牺牲了,有的侥幸逃生。
战友马发泉上战场的第一天就差点牺牲。“一个驾驶员开车没注意,车灯亮了一下,飞机一下就来了,炸弹就甩下来了,炮砰砰地响了,把老马的帽子都炸飞了。”马发泉还眼睁睁看着当侦察班长的堂哥遭到炮击,牺牲在敌人阵地上,遗体也无法抢回。
还有一次,一位教导员带着战士躬身在交通壕里走,敌人一发炮弹打过来,副教导员的头一下就没了;班长的手脚都被炮弹炸掉了,鲜血把边上的战士喷得满身都是。
孙凤康自己也经历过惊险,有一次,他和两个司机去运粮。卡车在炮火中行进,一会儿飞驰,一会儿急刹,远处炮声隆隆,车毁人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他们一天一夜没有吃饭,把军粮安全送到了前方,立了二等功。
战争的艰苦程度超出了想象。孙凤康说,很多战友都喝过尿,渴极了就把舌头贴在石头上吸点湿气。可是,比起应接不暇的死亡,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1953年·朝鲜·停战
被阳光照耀的感觉太好了
1953年7月27日下午2点,孙凤康记得很清楚,那天天空特别晴朗,战场忽然变得很安静,枪炮声都消失了,这多少让他有些不习惯。
直到晚上,他才知道朝鲜战争停战了。
战友们跑出了山洞,一片欢呼。“停战了,停战了……”
停战后,孙凤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山洞里的东西搬出来晾晒,被阳光照耀的感觉太好了。几天后的八一建军节,孙凤康在朝鲜第一次吃到了猪肉。味道让他终身难忘。
回国的时候,孙凤康和战友们去拍了纪念照片,他知道,战争已经成为过去,也许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要脱下这身军装了。
和很多战友相比,他很幸运,活着回到了瑞安,踏进了家门的那一刻,母亲抱着他哭起来。
孙凤康后来才知道,他的两个同班同学当上了志愿军飞行员,都牺牲在了朝鲜。
从韩国归来之后,孙凤康和战友在机场相拥。陈立波摄
63年后,一个老兵的祭奠
1954·瑞安·行医
山里看病不方便,村民们就认准了我
1954年,孙凤康转业回到瑞安。上过战场的他,深知生命的宝贵,和平来之不易,选择了从医,开始了一段救死扶伤的生涯。
孙凤康被分配到卫生院工作,正赶上急性肠道传染病肆虐,为了防止传染扩散,他和同事们背着药箱下乡挨家挨户为村民注射预防针,宣传预防知识。“一忙就是大半天,常常忘记吃饭。”
后来,白喉病又开始流行,并迅速在陶山一带扩散。擅长儿科的孙凤康经常背着药箱赶到患儿家中治疗。短短几天内就治疗了50多位儿童,被当地人称为“救命恩人”。
1972年,孙凤康调到位于山区的一家国有化工厂当医生,几年后,工厂解散了,孙凤康却没有离开山里,他觉得山里的人看病不方便,自己走不了。
1991年,他在山里开了一家诊所,一呆就是几十年。别人卖20多元钱的药,他这只卖七八元,利润甚至还付不起护士的工资,远近的乡亲都爱去他的诊所看病。
时至今日,山村的村民陆续搬走了,只剩下十几户人家,孙凤康依然还守着。他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门上,就怕村民有事找不到自己。
20年前,孙凤康的老伴去世了,就剩下他一人生活,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境都不错,也很孝顺,经常劝他,这把年纪了,还是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可以好好的安度晚年了。
可这位倔强的老兵就是不听,“山里看病不方便,村民们就认准了我。”
2000·瑞安·建馆
和牺牲的战友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60年来的和平时光,并没有让孙凤康忘记那场战争,他一直以志愿军老兵为豪,短短的几年军旅生涯早已经刻进他的一生。
2000年,战友马发泉提议在瑞安建立一座抗美援朝纪念馆,孙凤康陪着马发泉,和其他战友一起跑遍了瑞安,最终选定了西山上的烈士陵园。
马发泉说,6年前,他检查出肿瘤,手术后还要四处奔走筹集资金。这么多年来,每次出行,都是孙凤康陪着他照顾他。“老孙不在,家里人都不让我出去。”
为了建造这座纪念馆,老战士们纷纷捐钱,孙凤康二话不说拿出了自己12300元的积蓄。
纪念馆建好后,孙凤康和战友们四处奔走,到北京、重庆、沈阳等地收集资料,馆内许多宝贵资料及物品都是他们“淘”来的。去年,为了让空军赠送的战斗机顺利落户瑞安,孙凤康和马发泉等老兵跑了多个部门协商。飞机因为超高被扣留在湖州时,两位80来岁的老人乘动车一天内来回奔波13小时,直到晚上10点多才吃上一口热饭。
孙凤康说,做这些都是值得的,“和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2014·韩国·祭奠
我一定要去,给他们守灵,送他们回家
虽然年岁已高,但孙凤康还经常参加各种志愿军烈士的纪念活动。
2002年,孙凤康再次跨过鸭绿江,同战友们重返朝鲜平壤,祭扫了烈士陵园。
今年3月中旬,北京的中朝友联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发来了邀请函,邀请几名老兵去韩国参加437名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交接仪式。这次的安排行程很紧张,按照要求,参加的老兵必须身体硬朗。
就在一个多月前,孙凤康的胆囊炎复发,打了几瓶青霉素才将病情压了下来,但他还是决定参加。“我一定要去,给他们守灵,送他们回家。”
孙凤康瞒着组织方,坐飞机去北京和另外三个老兵集合,再飞到韩国。
没想到,守灵的那天凌晨,胆囊炎又发作了。
“守灵守到半夜,2点钟左右,我觉得肚子有点痛。”孙凤康说。但他还是要坚持,“这个痛是小痛,我们在战场上枪林弹雨中都跑去,这点小痛就坚持一下,吃了点药打了点针就好了。”
这么多的战友,他们明天就要走了,所以,孙凤康要坚持一个晚上。
在战友的劝说下,他去医院挂了点滴。5点多又起了床,因为飞机8时就要起飞。
当地时间3月28日7时半,437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当烈士遗骸由中方礼兵护送登上回国专机时,孙凤康等老兵立正,敬礼,热泪盈眶!远望着飞机升空,“也算是了却我这一辈子的心愿。”孙凤康激动地说。
送走专机后,孙凤康一行还在韩国逗留了两天,到访坡州志愿军墓地、砥平里战役原址等。在坡州志愿军墓地,他们仔细看了墓地中每一块墓碑,除去杂草,回想起当年战场的一幕幕。
“不少墓碑上写着‘中国军、无名氏’,都是曾经跟我们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在砥平里,他们还遇到了几位韩国老兵。
中国老兵、韩国老兵已由当年的敌人变成如今的朋友,他们互相握手,一笑泯恩仇。“我们都是那场战争的幸存者,很多战友长眠在异国他乡做了无名英雄。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更要珍爱现在的和平。”孙凤康这样告诉记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