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6日讯 昨天,清明节。按照杭州的习俗,在亲人去世的头三年必须在正清明当天去祭拜。
家住城东的黄阿姨凌晨4点多就起床,烧好祭拜用的饭菜,整理好香烛和鲜花,她要跟儿女们一起去给老头子扫墓。忙碌的准备掩盖了她脸上的忧伤,但终究无法抹去失去老伴给她带来的伤痛。
美国一项针对丧偶老人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老人丧偶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这也就是说,丧偶对还活着的另一半来说,头三年是道坎,能否平静度过,还需要子女的体贴和关注。
丧偶头三年是道“坎”
黄阿姨今年67岁,比他大三岁的老伴在两年前因肺癌去世,当时她觉得天都塌了,吃不下、睡不着,整天闷闷不乐。“我们俩结婚四十多年来,分工明确,他在外面赚钱,我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他刚走的时候,我连电费怎么交都不知道。”黄阿姨说,她实在难以想象没有老头子的日子该怎么过。
黄阿姨原本是个非常热情的老人,喜欢在家做好吃的东西后送给邻居分享。可自从老伴去世,她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难得出门,碰见邻居也不打招呼,家里人叫她吃饭也得催好几次才肯上桌,然后随便扒拉几口了事。一年下来,整个人消瘦憔悴了很多。
“孩子们看我胃口不好,带我看过消化科的专家,没查出问题。我晚上睡不着就吃安眠药,刚开始有点用,后来加量也没用。”黄阿姨说,只有她自己知道,她就是心里难过,觉得活着没意思,很想跟老头子一起去算了。
儿女们后来又带黄阿姨到杭州市七医院老年睡眠障碍研究中心就诊,检查结果是,她的睡眠指数很差,焦虑情绪已达到重度。
“来我们中心求助的老人中,类似由丧偶导致睡眠、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我们很能理解这种人之常情,特别是在老伴去世的头三年非常突出。”中心主任赵明学说,对待这些老人,通过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慢慢走出伤痛,并嘱咐家属多陪陪他们,大部分人经过各种方法的调节会慢慢缓过来。
男性更难适应丧偶后一个人的生活
在外人看来,林大爷是个不折不扣的“硬汉”,他经历过战争年代,遭遇过子弹穿膛而过的重伤,但幸运地活了下来。很多人觉得,经历过这么多事,他早已看透了生死。可谁都不会想到的,就在家中老伴因病去世的第二年,这位“硬汉”因伤心过度离世。
“世界卫生组织把丧偶老人定为健康高危人群,因为丧偶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可分为过度忧伤和孤独无助两个阶段。”赵主任说。
美国学者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与同龄有配偶的老人相比,丧偶的老人健康状况要糟糕许多。主要是因为没有了老伴,很少有人提醒他们按时吃饭、吃药,做些有益健康的运动等。
并且,男性比女性更难适应丧偶后一个人的生活。因为女性生活自理能力强,等情绪平复后就能开始新生活,而男性自我照顾能力偏弱,除了忧伤,还很容易因为孤独无助而造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走出困境,老人不妨考虑再婚
在年轻人中,当有人因失恋而痛苦时,朋友会鼓励他(她)赶紧开始一段新的感情来疗伤。那么老年人呢,再婚有无作用?赵主任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能帮助丧偶老人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
“人是有思维的动物,生活中特别讲究情感,子女的孝顺根本代替不了夫妻间的情感。因为子女不可能像老伴一样天天陪着你吃饭、聊天,当你冷的时候提醒你穿衣服,当你生病的时候陪你看医生,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听你倾诉。所以丧偶老人再婚,不是因为物质上或是身体上的需要,而是找一个心理上的依靠。”赵主任说。
不过对老年人来说,再婚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自己或子女心理上不一定能接受,另一方面找个合适的人也不容易。
赵主任有位老病号,老伴去世后就开始整晚睡不着觉,每次问题严重起来就来开药,但一直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中。老太太说,她觉得白天很好过,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就是晚上空下来特别难熬。
“我曾经不止一次跟她子女甚至她本人提过,要想长久解决问题,最好能重新找个老伴,有个情感上的慰藉后,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赵主任说。
但老太太跟很多老人一样,一方面坚守着从一而终的观念,另一方面觉得70多岁还要再找一个老伴,会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怎么也不肯踏出这一步。
帮助丧偶父(母),子女其实可以做很多
丧偶老人的问题家家都会遇到,只是很多年轻人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忽略了老人在丧偶后的情绪问题。这两天,我们也在读者中发起一次小讨论,发现不少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小公主”:我妈小姐妹中,有一位六十岁不到就丧偶的阿姨,她本来因为伤心过度有点自闭,后来家人鼓励她参加了舞蹈队后,整个人都变得开朗起来,现在的她,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非常充实。
“爱夕阳”:我和我先生工作都比较忙,一年前父亲生病去世,我们就请母亲搬来同住。她每天忙着照料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下班后我们也尽量早点回家,跟她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假期里的时候还一起出游,母亲的情绪还不错。
“流年”:我的父亲是位工作狂,母亲去世后,我们担心没人照顾他,让他别工作在家休息。没想到他觉得终日无所事事,坚持要再去工作,因为他觉得工作既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又能保持跟社会接触,就不会胡思乱想。
对于读者的这些做法,赵主任给予了肯定:“我觉得主要可以有两类方法,一类是让老人与子女同住,让他(她)每天都感受到大家庭的热闹与温暖,这需要子女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老人相处在一起。另一类则是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让他(她)跟别的老人一起生活。总之,主要是为了分散他(她)的精力,打发空闲时间,3年后,情况会好转很多。”
- 我工作我自豪——90后殡葬人的开朗与积极
- 小长假首日杭州堵成“一坨” 2小时多的车程开了6小时
- 清明3天假日,先晴后雨
- 清明交通迎高峰 交警支招尽量避开堵点
- 鲜花寄心香祈福慰故人 这个清明,我们选择绿色祭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