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8日讯 坐在病榻上和记者对话的时候,因为病痛的原因,金招娣的口齿显得不是那么清楚。她的鼻孔里塞着一团渗着血的棉花,左眼已经肿胀得无法睁开,只剩下右眼一条细细的缝,偶尔还能流露出老人倔强的生命力。
金招娣今年68岁,在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做了一辈子的乡村医生,去年10月份被查出了鼻咽癌晚期。
村民们听说她病了,前前后后有200多人赶去看望。这让她心里更担忧了:村里没了她,也就没了医生,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该怎么办?
这位平凡的老人为村民默默奉献了一辈子,谁能接过她的担子?随着时代发展,乡村医生的路,该怎么走下去,走得好?
她的信条:
为村民们看病不挣钱
余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是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坐公交车到山脚下的梁辉镇,最快也要15分钟左右。
党支部书记朱大泉告诉记者,现在常住村里的只有400多人,大多数村民都出去创业、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是老年人。
而金招娣的名字,不管是在留守的老年人口中,还是走出去打拼的村民心里,都是一份平安和踏实的念想。朱大泉说:“我们村条件不好,人又少,而且工资低,没人愿意来这里做乡村医生,也只有阿招愿意在这里。她在我们村子里,真的可以说是给村民们看了一辈子的病。”
在距离村委会3分钟左右车程的村道边,记者看到了一座崭新的卫生服务站。朱大泉说,之前的房子实在太破旧了,这个服务站是在2010年新建的。
这个服务站完全靠金招娣一个人上下忙活,村里人说,金招娣看病所收取的费用简直低得令人无法相信。“每天最多也就挣个20块钱。很多时候,她给村民看病都不收钱。”
她的守望:
她成为了整个村子的记忆符号
很多村民告诉记者:“从记事开始,就是阿招在看病,从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一直到现在……”
今年52岁的金松强在村口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在十多岁的时候,他就离开村子去外面打拼了,近几年才回来。但在他的记忆里,似乎整个村子里村民们的生老病死都跟金招娣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就连自己也是从小就在金招娣那里看病的。
“小时候身体弱,半夜里发烧了就去她家敲门,只要去了,阿招不管在干什么,都会起来开门接诊。”金松强说,这样的点点滴滴,以前从来都不会想起来,但是现在只要一想到金招娣,这些藏在脑海角落中的记忆,就突然一下子清晰起来。
20多年前,金松强的丈人得了癌症,动完手术之后,身上的伤口一直没法愈合,“伤口烂出来,那个脏是无法形容的,说实话,身为家里人,我都觉得有点吃不消照顾,但是阿招一点都没有嫌弃。”因为术后需要随时注意伤口的情况,还要定时挂盐水,而这些事情只能找金招娣。“她总是随叫随到,给伤口换完药之后,又一直等到盐水挂完了,才会离开。”
在金松强和同村人看来,金招娣就是年幼时的健康守护神,更是现在故乡的一个记忆符号。
她的感动:
200多村民自发上门探望
2012年5月,金招娣和老伴在体检中同时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但是本来家里就不宽裕,担心家里负担过重,她就没有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家人。
去年5月,金招娣病情加重,时不时地还会流鼻血,这才引起了家人的注意。可即使如此,金招娣每天还是从梁辉坐6点30分的522路公交车去金冠村,下午5点多再返回梁辉。
没想到,到了去年10月,金招娣的鼻咽癌到了晚期,只能卧床养病。直到这个时候,金招娣才不得不放弃每天到卫生服务站坐诊,“我舍不得关门,40多年了,除非自己生病,平时每天我都是按时开门的。”
服务站一关门,金招娣生病的消息就传开了。没想到的是,没有任何人组织,村民们也没有约定,大家都急匆匆地找到了金招娣养病期间所住的儿子家里。
“卫生服务站关门后,村里已经有200多个人来看望婆婆了。”金招娣的儿媳妇施大姐说,“有人送来鲜花,有人送来水果,还有人买来各种营养品、送来了钱……看到这么多人来,婆婆都哭了。”
她的担心:
村里的老人以后看病怎么办
金招娣这一病,心里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村里的卫生服务站怎么办,留守在村子里的老年人,平时想看个小毛病,挂个盐水之类的怎么办。
对于金招娣的担心,朱大泉说,其实他一直都在担心这个问题,目前农村医生基本上要求是全科医生,而随着老一代的乡村医生慢慢退出,要找人来顶替,“起码也要支出7万元一年的费用,这笔费用,村里怎么负担得起啊……”
朱大泉的话,记者在梨洲街道卫生院的褚院长处得到了回应。褚院长说,按照政策,街道卫生院负责对乡村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而主管单位还是村委会。“乡村医生消亡之后,再找人进入很困难!”褚院长告诉记者,成为乡村医生需要通过考试具备医师资格,而目前几乎所有医师资源都流向了大城市、大医院,愿意到小一点的医院的人就已经很少了,更不用说愿意去农村做乡村医生了。
针对金冠村的情况,褚院长表示,在距离金冠村几分钟车程的雁湖村,还有一个卫生服务室在正常运行,而金冠村到街道卫生院有15分钟的路程。“目前只能暂时先这样将就着了……”
- 来温做起黑B超生意 安徽乡村医生被判刑
- 记者随湖州乡村医生方会海出诊——他比儿子叫得应
- 有辆出诊车 建起医疗站 乡村医生竺洪文的追梦之旅
- 一根扁担走深山 黄岩乡村医生吴仙富服务乡亲30载
- 乡村医生老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