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5日讯 戴着老花镜,把手机放到一尺开外,努力用手一点一划———操作“微信”,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不知不觉,“银发族”也成了“朋友圈”里的一员。近日,“父母学会使用微信”和“减肥”、“早起”、“断WiFi”等一道,成了网友评出的“当代十大酷刑”之一。
“每次想在朋友圈写写心事的时候,就会想起加了父母的微信;为了不让他们看到,每次都是全英文发出,这样他们就看不懂了。”宁波网友“鸡仔的日常”在新浪微博上留言。
和他一样,在海曙做外贸的“90后”小梦也有类似的困扰。自从母亲加入自己的朋友圈后,一打开微信,满屏是养生长文、“心灵鸡汤”的轮番进攻;偶尔自己发一两条略带伤感的文字,母亲就连着发来语音嘘寒问暖、叮嘱埋怨,“忍不住想要拉黑”。
面对儿女如此“排斥”的态度,身为父母的“银发族”表示很委屈。家住宁海的王先生退休不久,儿子在外地工作,工作一忙,就忘了给他打电话报平安。“我主要还是担心孩子在外好不好,是不是‘报喜不报忧’,有没有受委屈。听朋友说微信可以直接看他的动态,就专门买来智能手机学习用微信。”
王先生最喜欢给儿子分享“养生经验”和“名人语录”,他说,孩子不一定要打字回复,但可以看看自己发的内容。“通过微信,我只是想多一个跟儿子交流的渠道,让他少走弯路。”
宁波心理咨询师协会成员岳畅表示,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个较为封闭的自媒体,是个同龄人间宣泄情感的渠道,父母突然以长辈身份闯进来,身为孩子难免感到紧张。“父母应该做到尊重孩子,同样,孩子也应该意识到父母的良好初衷,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此外,岳畅表示,一些代际间“线上”的沟通障碍,很大程度是源自“线下”的沟通不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同样容易忽略和孩子间的“心理边界”,不能准确把握孩子内心变化的信息,两代人关系处得比较紧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样的问题也随即位移到了“网上”、“线上”。
因此,专家建议,父辈和子辈需在“线下”做到好好沟通,面对问题,尽量少些说教对立,多些理解包容,以朋友的视角相处,收获更为融洽的互动关系。这样,微信才能够作为一个延伸的对话载体,帮助家庭成员形成更为浓郁的亲情氛围。
稿源:宁波日报
- “卖冰棍车偷孩子”? 微信朋友圈又现新谣言
- 人气直追微信的"秘密"遭下架 匿名社交软件还能"火"多久?
- 说是免费却要付费 “微信点赞”消费成投诉新热点
- “点赞”赢的金坠一烧化成了灰 只因太薄不经烧
- 微信“摇”出婚外情 岂料对方是骗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