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8日讯 嘉兴钱氏清芬堂纪念馆,坐落于古色古香的梅湾街一隅,一块“清芬世守”的匾额悬挂于门厅之上。
“清芬堂”一名很有来头,取自乾隆为钱家题字“清芬世守”。
钱霆是清芬堂纪念馆的负责人、钱镠第三十三世孙,退休后他就奔赴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博物馆,想方设法搜集钱氏文史资料和书画作品,放在纪念馆陈列。
“我想让子孙后代更多地了解钱氏历史,恪守《钱氏家训》,让好的传统世代相传。”钱霆说,以他的理解,六百字的钱氏家训,真谛就是“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是他父母教给他的,而他想传之后代。
为游客解说钱氏历史
让后代铭记《钱氏家训》
周末,嘉兴梅湾街经常有外地游客游览。
位于西南角的“清芬堂”环境清幽,当游客来参观时,只要钱霆有空,就给大家当免费导游。
我去采访时,他正好在给游客解说——戴着老花镜,配以激动的手势,把钱氏历史故事说得活灵活现。
他77岁了,但是脸色红润、精神矍铄,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钱氏文史资料的整理。
其实,他是一个工科生,学的是电气自动化,是一名工程师。
但作为钱氏后代,他觉得有使命去搜集这些历史材料,所以几赴北京、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档案馆、博物馆,查阅关于钱氏的史料。
如今,这些史料都陈列在“清芬堂”里,供游客和钱氏后代观览。
“清芬堂”其实是清代文化名臣钱陈群的故居,钱陈群是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太子太傅等职,与乾隆既是君臣,又为文学知己。
乾隆六下江南,钱陈群祖孙三代先后全程陪同。
“清芬堂”三字就取自乾隆给钱家的题字“清芬世守”。
“清,为人清白,为官清正;芬,代表文化,道德品质;世守,世世代代传下去。”钱霆说,这是钱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典故,和《钱氏家训》一样无比珍贵,如今这四字高悬钱家宗祠。
《钱氏家训》是钱家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共六百余字,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
“听长辈说,以前钱家一有婴儿出世,全家就会诵读钱氏家训。”钱霆说,现在他们已经不要求后代背诵了,“背诵只是个形式,我更要求后代领会其中的精神,要求他们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耕读传家是祖训
钱家历来重视教育
钱氏人才辈出,从吴越国开始开启了钱氏家族的千年辉煌,到近代更是人才“井喷”,甚至有绕口令传唱,“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在钱霆看来,这和《钱氏家训》的教诲密不可分,“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霆说,他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给他们兄弟讲钱陈群母亲陈书夜纺授经和钱陈群刻苦读书的故事。
如今,《夜纺授经图》的浮雕刻在清芬堂厅堂正中,描绘了母亲陈书寒夜纺织,督促兄弟几个苦读的情景。
陈书是清代著名画家,丈夫早逝,她靠纺织和卖画养家,但对子女教育,从小就非常重视。
“钱家人都很重视教育,家族中有很多教师、医生、书画家,钱家没有规定子女必须往这方面发展,这完全是家庭氛围的影响。”钱霆说。
钱霆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老师,家庭读书氛围非常好。
“父母言传身教很重要,如果父母酗酒赌博,对子女影响就不好。”钱霆说,以身作则很重要,他从来不打骂子女,而是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感染和影响孩子。
主编嘉兴钱氏文史资料集
教育后代乐于助人
在家庭教育中,钱霆的长辈还多次教育他们要互帮互助,家训中提及“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家有贫富,人也有能力强弱,所以要互帮互助。”钱霆说,奶奶从小就说,祖上家庭富裕的人家,都会帮助别人,周济急难,体恤丧偶的孤寡和残疾人,还会兴办学堂、修桥铺路。
“乐于助人,我教育后代必须这样。”钱霆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
另外,他还多次教育后代要热爱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做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要有一门技术在身,在哪都有饭吃。”钱霆说,他对电气钻研一丝不苟,“我两个儿子创业搞新材料,我一直强调,工作无贵贱,但对工作一要喜欢,二要认真”。
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这么大年纪了,钱霆还戴着老花镜在档案馆翻阅资料,一笔一划做笔记,已经主编了一本名为《清芬世守》的嘉兴钱氏文史资料集。
“我还会继续搜集嘉兴钱氏的资料和作品,让更多后人看到。”钱霆说,《钱氏家训》是珍贵的财富,也是子孙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