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30日讯 (浙江日报 记者 聂伟霞)记者跟随省“三改一拆”第12督查组在苍南发现,擅自违章修缮、新建的宗祠犹如雨后春笋遍布苍南乡村,有些祠堂规模大、建筑豪华,成为村民的“面子厅堂”。
7所宗祠“扎堆”建
督查组来到苍南县金乡镇张良山村。一眼望去,坐落在公路两旁的宗祠,与周边民房相比,显得非常豪华气派。短短两公里范围内,共有大小7座宗祠。
在张良山村一处农田旁,“张氏祠堂”内设大型戏台、祭祀台、活动室,厅堂高大,雕饰精致。这是村里张姓村民用于祭祀祖宗先贤的场所, 1992年由村民自筹资金40多万元修缮,占地面积从原来的300平方米扩到1000多平方米。“平时不对外开放,只在一年一度的祭祀时启用,外姓村民不能入内。”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与“张氏祠堂”相隔不远,永兴村的“邓氏祠堂”只修了一半。村支书邓德贺告诉记者,老祠堂建于100多年前,年久失修被白蚁侵蚀,村民自筹资金160万元,在原地基上改扩建新祠堂。“现在村民富了,都想把宗祠修得‘体面’些,以体现家族实力。”邓德贺介绍,新祠堂从去年开始扩建,面积由280平方米扩建为800平方米。“扩建部分未经国土部门审批,属于违法用地。现已通知停工,报国土部门立案,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副镇长黄昌尧说。
据金乡镇提供的资料显示,这7所宗祠都属于擅自拆扩建,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不同程度地存在违建。黄昌尧说,对于宗祠的违建行为,镇里曾多次劝导,希望村民进行自拆,但阻力很大,乡镇又没有执法权,最后都不了了之。
村村都有违建宗祠
“在苍南,这里的宗祠并不是最大、最豪华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据统计,苍南全县共有大小祠堂706座(所),多数投资在100万元以上,面积大、分布广,几乎村村都有,数量最多的一个村达6个。
苍南邻近福建,全县130万人口中有426个姓氏,有闽语、瓯语、蛮话、金乡话、畲族语等五种主流方言,不同文化传统互相交融,形成苍南多元的社会文化,宗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一所宗祠代表村里一个姓,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建立自己的宗祠祭祀祖先,苍南大部分老宗祠建于明清时期。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自筹资金对原有的宗祠进行修建。用当地话说,宗祠越大越豪华,才越能显示出家族兴旺。目前苍南县最大的一座宗祠投资达1300多万元,规模最大的宗祠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
“大部分祠堂是在原有地基上进行扩建,基本都没有经过规划、土地审批,属于擅自违建。”苍南国土分局副局长黄孟恒说,由于宗祠历来都是村民筹资建设,没有主体,国土部门无法办理审批手续。目前,全县违法建设的宗祠立案已达几百起。
打开紧闭的宗祠大门
傍晚时分,宜山镇张南村“周氏宗祠”门口挂着的“文化活动中心”大牌子非常醒目。吃过晚饭的村民在这里运动健身、阅读书报……
宜山镇文化站站长陈宣吉告诉记者,“周氏宗祠”建于民国时期,2010年,村民集资600多万元进行拆建改造,占地2000多平方米。张南村有1500多人,却没有一个文化活动场所。能否把宗祠改建成村民的文化娱乐中心?宜山镇党委、政府进行了积极引导。
一开始,村民不愿开放宗祠。村干部一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最终达成共识,在宗祠里建起羽毛球场、阅览室、棋牌室、电脑室等,并专门雇人管理。文化中心建成后,免费对村民开放。有了“舞台”,各类文化活动和培训纷纷在这里举行,连周边的村民也慕名而来。
相对遍地开花的宗祠而言,苍南776个行政村,只有210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大部分村的文化阵地严重缺乏。而宗祠有着传统属性,绝大多数都常年大门紧闭,处于闲置状态。如何打开宗祠大门,让宗祠变身文化活动中心?
“改建宗祠,解决了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资金,场所管理、后续管理资金缺乏等问题,实现了村民自我投入、自我管理、自我利用。”宜山镇镇长黄言亮说。截至目前,苍南全县已成功改建农村文化中心62个。
“宗祠不能只建不管,要消除乱建滥建,需要进行三方面规范,即规模控制、规格限制、管理规范。”第12督查组组长李新强认为,这样既能保留其传承姓氏文化的功能,又发挥服务村民文化娱乐的作用,突出公益性。
- 东钱湖拆除四处大型违法建筑 总面积约13500㎡
- 乐清一村干部家搭建九层住宅 “第一违建”获审批变“合法”
- 杭州市援疆指挥部深入调研指导“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
- 金华扎实推进文化礼堂试点建设项目
- 常山一村主任占农田违建酒楼 两年半前就被下达拆除令至今未执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