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陕西省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
高考生撕书,虽近来很常见,但本质上却极不合乎逻辑。为何?学生从书中获取知识,书本可谓学生的精神父母。但现在学生对书本没有爱,只有撕之而后快。这不矛盾么?这就说明,书本和学生之间,并没有建立正常关系。而不正常背后,则是高强度中国式应试教育这一更加怪诞的土壤。许多学校默许撕书,实际是对其施行应试教育体制多年自感惭愧后,给予学生的一种精神补偿。
当然,事件发展成围攻制止的老师,则突破了做学生的底线,彰显出这样的应试教育,不仅伤害了青春的活力,更使青春走向暴力、情绪化的另一个极端。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普遍存在“高考恐惧”。如果找不到合理的渠道,就可能“误入歧途”。围殴制止自己行为的教师,应该不只是“熊孩子”这么简单,它见证的正是应试教育在育人育德、法治熏陶上的失败。手撒书本,焦虑洒落一地;围殴教师,击中“教育软肋”。
高考改革正是由诸多问题倒逼而产生。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30多年,风雨兼程,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在选拔与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内含一定程度的公平正义。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清醒地看到,高考的制度性弊端越来越明显:一考定终身,百万人挤“独木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瓶颈”……而衍生品更不容忽视:师生关系紧张,育人功能退化,不良风气形成……
“解铃还需系铃人”。高考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进入深水区”。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浮出水面,旨在寻求“最大公约数”,既是一个寻找“主要矛盾”的过程,又是一个“抓主要矛盾”的过程;既是一个民意沸腾、民智活跃的过程,又是一个尊重民意、吸纳民智的过程;既是一个公众聚焦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又是一个“功夫更在高考制度外”的过程。高考在眼前,改革在路上,一个个“高考故事”,即便是不愉快的,也是一种鞭策力,让高考改革甚至是教育体制改革朝着“星光大道”方向进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