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5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胡丹 通讯员 陈璇 叶圣义)6月的初夏,绿荫渐浓。不远处,便是古老宁静的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刚踏进村口,67岁的村民陈南兴,见我们对村子一脸好奇,首先给我们讲起了芙蓉村的“文房四宝”。
说到芙蓉村的笔,就不得不提芙蓉村这条又长又直的街。它的两旁用条石铺成轨形,中间嵌上青砖。由于形状像是一支笔,这条街被美名曰“笔街”。而笔街较尖那头,又不偏不倚地对着村后的笔架山。于是乎,芙蓉村有支笔这个概念,便深入人心。在笔街西端北侧还有一片良田,四四方方,像一张纸。
而文房四宝中的其他两宝,则分布在笔街西端南侧的一座追远书院中。书院四周围墙,前有水池,池旁竖着一对旗杆夹。书院宛如一只长方形的砚,旗杆夹与水池恰似墨和墨池。
“建村的先人,希望我们能用书院的水墨,在田上写上文字,把亦耕亦读的理念传承下去。”陈南兴说,村民并没有让先人失望。单在两宋时期,村里就出了28位进士,其中有18位在京城当大官。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没有忘记先人教诲的芙蓉村村民,建村一千多年来,一直秉承着这个文化传统。村庄三面环山,周围有大片的沃野良田。一位穿着薄短袖的农民,正坐在田里看书。“这片油菜花田,是我家种的。”陈青松以书指田说,这几年邻村的许多朋友都外出做生意了,我和老伴仍然守着这一亩三分田。
下午6点,收完油菜籽的陈青松领着我们,来到了他的老屋前。陈青松和他妻子周寒微,在贫苦时期,边耕边读,教育出了3个杰出的孩子的事迹,在附近几个村,是远近闻名的。
踏进老屋,周寒微正坐在木凳上,手上拿着报纸,细细阅读。见人来访,她先是道了声好,再把报纸折好,用书夹夹住,放在身旁的书上后,才和陈青松一起,领着我们来到了老屋的二楼。
陈青松说,1977年,大女儿陈海芬就是在这个屋里出生的。尔后的1979年和1981年,二儿子陈周芬和三儿子陈周杰都陆续出生。
推开木门,一个带着铜把手的木桌映入眼帘。桌上、床上、书架上仍放着各类名人著作。三个房间如出一辙的安静,这种氛围仿佛能够带人穿越回孩子们在这刻苦读书的情境。
陈青松说,他上小学时,成绩好,爱读书,觉得课上学的东西不够,还和几个同学组成了“读书协会”。放学后,就和他们一起去同学家继续读书,讨论书中内容。无奈到了“文革”,由于“家庭成分不纯洁”,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看着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同龄孩子,陈青松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业。
“我早上3点多上山砍柴,然后再下地种田,晚上又抽一个小时读书。”陈青松说。
就这样,过着起早贪黑的日子,陈青松和周寒微一直供着3个孩子读书。如今,浙江大学毕业的大女儿考上了公务员。二儿子做起了生意,每个月都能给父母寄来一笔不少的生活费。三儿子则在浙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工作。
“耕可果腹,读可润身。这是先人告诉我们的理念,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给后人。”陈青松说。
行走在芙蓉村,芙蓉村的耕读理念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耳边、心间。
- 王辉忠: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 每20户安装一个配电箱 老电工破解农村夏季用电难题
- 乌什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衢州】乌什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台州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无房危房户建房用地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