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ZJOL/1.22.95

  

民营书店是城市文化名片 不会消亡

  近日,浙江省5家民营实体书店共获得中央财政850万元扶持,主要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支付房租、弥补流动资金。

  这是继去年中央财政在杭州等12个省会城市试点扶持后,再次对老牌民营书店推出扶持政策。去年,浙江有5家民营实体书店获得450万元的扶持。

  作为图书出版及销售大省,浙江的民营书店经验状况如何、如何应对互联网这个最大书商的冲击,政府部门又会出台哪些扶持措施,浙江在线记者专访了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级干部范春梅。

  浙江在线:浙江实体书店的总体情况如何,公营、民营的比例是多少?

  范春梅:浙江是出版大省,民营实体书店现在大概有7000多家,数量上居全国前列。

  图书经营有两大块,一块是国有的新华书店,有100来家,除此之外都是民营实体书店。

  这7000多家书店中,有近400家是做图书批发的,也兼营零售。他们为繁荣浙江的文化生活,方便读者购书,以及在推动全民阅读服务读者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 应该说书店不管在哪里,都是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浙江在线:目前民营实体书店经营中有哪些困难,为什么要选择进行扶持?

  范春梅:民营书店刚放开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辉煌,城市里街街弄弄到处是书店,老百姓买书很方便,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网上书店,互联网还没有兴起,生意很好赚钱。

  互联网时代,群众的阅读习惯改变了,买书可以在网上买,可以在线读书,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房租、水电费用、人工费用等经营成本不断增加,像水电费用是跟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一样缴费,享受不到优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书店的经营非常困难,纷纷关门歇业了。但很多书店的社会影响力很大,有不少忠实读者,所以很多经营者基于感情仍在坚持,但确实举步维艰。

  浙江在线:近日,浙江有5家民营书店获得中央财政850万的资金扶持,他们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范春梅:中央财政部、国家广电新闻出版总局有一个推介要求,比如要常年坚持经营的实体书店,经营状况也不错,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数量,特别是在引导全民阅读、服务读者开展读书方面比较突出。

  我们是和浙江省出版物发行协会等协作推介的。

  去年,中央财政在中东部地区的12个省会城市搞试点,杭州也有5家拿到了450万。今年是扩大到全省,5家里有2家是杭州市的,还有3家是舟山、台州、绍兴的。

  资金划分主要是按年度销售情况,书店总资产来进行分配的。

  浙江在线:这850万拨付到书店以后,我们会不会指导使用?

  范春梅:中央财政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我们的指导意见是用于房租、人工、水电费用的补助,因为有些书店面积较大,一年房租也是很多的。

  其次,用于开展各种与读书、卖书有关的活动的补贴。晓风书屋一年差不多要搞近300个活动,每个星期都有,要请名家或作者签名售书、讲座、座谈,都要有费用。

  浙江在线:您觉得实体书店需要如何转型升级?

  范春梅:我们经常联系,现在普遍都经营比较困难,中央给予真金白银的资金扶持实体书店,传递出对一个信息: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没有书店,需要民营书店存在下去。

书店要生存下来,第一要转变理念,树立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既要与电商竞争市场,又要根据读者的网络阅读习惯要转变观念,这个是最主要的。

同时,也要转型升级,实体的、网上的,店内的、店外的,走出去的、上门经营。像晓风书屋到大专院校,企事业学校机关,企业里边给他们配书做小型图书馆、阅览室,给一些民企的老板定制书房。

  浙江在线: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很多实体书店为了吸引读者、拓展客流,纷纷做起了一些副业,您怎么评价?

  范春梅:既然是书店,首先卖书是第一位的,给读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购书环境,读书环境是第一位的。围绕卖书拓展你的经营平台,吸引更多的读者,聚人气,这是应当鼓励的。

新华书店也在逐步向综合性方向经营,发展成文化综合体,到时候电影、电视、网吧,在里边你可以逛半天甚至逛一天,充分享受文化生活。【详细]】

晓风书屋

11月21日上午,在李克强总理考察京杭大运河浙江杭州拱宸桥段时,晓风书屋的老板朱珏芳,向经过书店门口的李克强总理发出邀请。10点半多,李克强总理进入书店,认真地浏览起书架上的图书,并听朱珏芳介绍书店的历史。李克强总理还问及书店经营情况,朱钰芳说:“现在书店主要受到网络电子书和多媒体的冲击,人们的阅读方式变了。传统书店的房租和人工方面的压力很大。”总理说,“纸质书还是永远会有市场的,是文化的象征。”

“12月底,我们在新新饭店的分店也要开张了。”朱钰芳介绍,晓风书屋就在新新饭店东角,整体风格将和饭店的百年建筑风格相呼应,定位为民国腔调书店,店里还会摆放一些民国范儿小物件,推开书店大门即能望见西湖。

枫林晚

“哪怕有一天,互联网冲击到枫林晚一本书都卖不出去,我也不着急。”

42岁朱升华,聊天时喜欢眯起小眼睛憨笑,穿着素色棉外套的他乍看不像商人,更像一个质朴的图书管理员。17年前,他辞去投资分析师一职,借钱创办民营书店“枫林晚”,不仅在网络书店冲击下顽强存活,还成了阿里巴巴的图书管家。

忆往昔、谈未来,他认为个性就是存活秘籍,于笃信的人生信条那般:永远不做人群中的大多数。

在经历了一系列尝试后,朱升华终于找到了互联网时代“枫林晚”阔步向前的两条腿:企业的文化管家、家庭文化的私人定制。前者的盈利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后者将会是他下一步转型的主要方向。

悦览树

秋冬代嬗,杭城的深夜平静如常。在位于中心城区的青年路上,行人也已经不多,只有一家书店还灯光通明。

透过落地窗,可以看到几位在这里驻留的读者,让都市的人们仿佛走入了宋人描绘的诗境,“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这里就是杭城首家24小时营业书店“悦览树”,从5月开业以来,已经与杭城阅读者分享了半年的午夜时光。

半年来,张向东、于晓丹等名家都曾在悦览树与读者进行交流,余华还选择在这里接受了韩国电视台的专访。

半个月前,悦览树二期项目建设完工,原本来200平方米的“深夜书房”,从此升级到400平方米的“不打烊”文化艺术空间。随着设施功能日臻完善,更多面向读者的公共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纯真年代

“书吧源于书店,又高于书店,始终追求让更多人的爱上阅读。”书吧主人朱锦绣平静温和地说,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纯真年代书吧的图书销售收入已经下降到只占全部收入的10%。几年前她开始更多的经营吧文化。捱过搬到西湖边后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后,书吧已经能够盈利,未来尽管面临着利润微薄、成本上涨的压力,但仍会致力于守望书香。

1/3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