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阿克苏7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从东海之滨到沙漠边陲,跨越3800多公里的援助之情,绵延在天山两岸。今年,是浙江省对口援疆20周年。20年来,我省援疆工作为边疆地区各个领域带来可喜之变。当援疆干部告别故土,踏上征程,走向戈壁滩、胡杨林,他们用一腔热血,不断创新着援疆的方式与理念,用真诚的付出,为浙江与新疆,架起一座深厚的民族友谊桥梁,让我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医疗,是西部地区的“软肋”。从去年开始,为深入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浙江省开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模式,变过去零星选派、单兵作战、输血式援疆,为组团选派、集体作战、造血与输血并重,极大提高了当地受援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今年,浙江省共选派35名医疗人才,分别援助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其中,浙江大学15名专家“组团”对口援助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
这种组团式援疆模式,不仅发挥了援疆专家个人力量和组团效果,同时也充分挖掘后方附属医院和医学院的优势资源,扩大组团的内涵和理念,以导师传帮带徒、帮扶学科建设为基础,逐步开展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由点带面,对受援医院进行进一步提升,对受援地区进行进一步辐射,不断实现边疆各族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内地一样的就医条件。
医疗援疆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下,医疗援疆不断提高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加快新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让各族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更好地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7月8日,在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天山南麓、美丽的白水之城阿克苏,迎来了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班(CTCT)的顺利开班,同时,由哈佛医学院国际创伤与灾难医学研究院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新疆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合作成立的“高级灾难医学救援中国培训中心南疆分中心”正式揭牌。这意味着,拥有国际水平的浙医二院急诊学科,将急诊救治模式无缝对接到整个南疆甚至新疆地区,以提升整个新疆地区创伤性急救医疗水平。
这是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的一次创新之举,针对当地薄弱学科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依托受援单位一师医院将创伤性急救学科建设辐射到周边地区。浙江在线记者跟随浙江专家团来到阿克苏,直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疗援疆项目现场。
9:30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行政楼14楼
会议室不大,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各类设备,前台左侧已经调试好了远程视频设备,待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与浙医二院将进行远程视频连接。
10:10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班(CTCT)开班仪式启动
活动由浙医二院援疆专家张裕方主持,他介绍说,CTCT是由中华医师学会中国创伤学分会组织的中国创伤标准化培训项目,意在规范中国创伤救治流程和提高中国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此次在一师医院举行该培训对促进阿克苏乃至整个南疆地区创伤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张裕方是浙江大学第二批组团式援疆专家,来一师医院后担任急诊科主任,负责急诊前台和EICU的临床技术指导及科室管理工作。短短几个月,依托浙二急诊科创伤救治团队强大的后援力量,张裕方主任与当地医务人员着手建立了急诊创伤救治团队,组建了急诊外科,规范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流程,成功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甚至连阿克苏交警都连连称赞:车祸病人还是送一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