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54岁的袁清贵在桥这头,说着父亲当年的泸定桥
大渡河边,一夜的240里有多长
2016年10月09日 05:59:16 来源: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特派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陈瑜思

  浙江在线10月9日讯(钱江晚报特派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陈瑜思)54岁的袁清贵在桥这头,说着父亲当年的泸定桥,大渡河边,一夜的240里有多长。

  上午10点从成都出发,大巴车在悬崖峭壁之间,蜿蜒爬行了12个小时。途中的人们,今天依然会想到那句古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达四川泸定县泸定桥边的时候,夜幕黑沉,听到桥下大渡河急流暴怒的吼声,会让人有紧张感。

  千百年来,这条河水流湍急,从不曾通航。据说以往也只有拼了命的艄公,会在两岸横向摆渡。因为船只要一下河,就会被急流冲向下游200多米。

  那一刻,回想此桥上80年多前的“人肉飞越”,竟有些不可思议的感觉。桥还在,当年的过桥人安在?

  距离泸定240里

  一位见证急行军的排长

  袁炳清,是泸定县惟一走过长征的老红军,已于2009年去世,享年97岁。他的儿子袁清贵,今年54岁,住在泸定县城。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在什月坪接到命令,限定他们在5月29日夺下泸定桥。而此地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

  要在第二天夺取泸定桥,任务十分艰巨。但这一任务,关系到全军能否胜利地渡过大渡河,不能有丝毫的迟疑,必须坚决执行。所以袁清贵记得父亲跟他讲过,“坐下来开会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红四团是边行军边研究怎样来完成这一紧急任务。”

  然后,红军战士就一昼夜强行240里,一天一夜没有吃饭没有睡觉。途中遇到大雨,红军还在猛虎岗打了两仗,又架了一座被破坏的桥。

  “我爸爸跟我讲,因为来不及做饭,杨成武将军让红四团的战士们把生米吞进肚子,生米坚硬,许多战士的腮帮子被磨出鲜血。”袁清贵说,“战士们相当疲惫,在行军途中还打瞌睡,所以杨成武让战士们把绑腿全部解下来,一个一个拉着走,防止战士打瞌睡掉进河里,因为山路狭窄。”

  那一段山路,确实险恶,哪怕如今去看,依然是一边悬崖峭壁,一边万丈深渊。240里,120公里,高德地图显示,现在两地距离是64公里,步行时间约需14小时14分钟。

  泸定桥零距离

  袁清贵:我爸爸的东桥头

  泸定桥横跨东西。泸定县城,在桥东。

  西边紧挨着大雪山,现在山脚有一座寺庙。1935年5月29日凌晨,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占领泸定桥西桥头,并在如今寺庙的地址上,架起了枪炮。

  袁清贵站在泸定桥头,摩挲着铁柱和桥墩大石头。

  初秋傍晚,属于青藏高原的泸定,寒风凌冽。13根铁索迎风摇晃,闪着寒光。大渡河宛如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在铁索下掀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咆哮,翻滚。袁清贵下班后立刻赶到了这里,他说在家里的话,无法向记者还原当年的故事。

  原泸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泸定桥文化研究专家王永模曾考证,对泸定桥的维修,历来按古训采取三年一小修(换桥板和辅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逐环检查)的办法。而红军夺得泸定桥时,铁桥刚刚完成大修3个月,牢实得很。

  红军主力经过泸定桥后,红九军团于6月初的一个晚上跨过泸定桥。

  “刚进泸定城,红九军团就接到‘留下坚守泸定桥,执行后卫任务’的命令。坚守近一周时,他们发现桥西岸来了许多国民党中央军。国军要强行夺桥,而桥东岸的川军也逐渐包抄过来,企图切断红军后路,情况危急。”

  见记者那天,袁清贵穿着保安送他的绿色工作服,他觉得,这和军装很相近。

  个子瘦小,头发胡子胡乱长着,如今他是一位环卫工人。不过,他执着地穿迷彩服,或是类似军装。

  “我爸爸讲,在炮火掩护下,国民党几次强行夺桥过河,双方伤亡不少。傍晚,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为了断后,命令我爸爸和战友们把泸定桥底部9根铁链隔一根锯一根,让国民党踏上桥就踩断了,掉到大渡河里好喂鱼。”

  接到命令后的那个夜晚,袁炳清带领排里的36名战士,用火把底部铁链烧红,配上石头敲,斩断了4根铁链。完成任务时,东方天际,已微微发白。

  袁清贵站在东桥头,是他父亲当年砸铁链的地方。这是县城所在的方向,不时有游客依偎在绑铁索的铁柱和桥墩大石头上拍照留影。

  袁清贵因为生病导致了一只眼睛看不见,但他仍然如履平地般走到摇晃着的泸定桥上,指着湍急的大渡河说,“原先大渡河的水比现在还要急,水面比现在要高。”

  当年完成任务后,袁炳清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朝东岸上游撤退。经过几天几夜的追赶,他们终于在天全县赶上了大部队,而这时,袁炳清的二排剩下不到十人。

  后来,受伤的袁炳清几经辗转,回到了他熟悉的泸定,躲避在安乐坝齐家山上深山老林里一处破烂茅屋里。再后来,经人介绍到袁家当上门女婿,从此改名换姓。

  前些年,二郎山自然保护区建立后,袁炳清一家从高山搬迁到了平坝居住。

  过去,袁清贵回家上山要爬4.4公里。现在的家,离泸定桥南面3公里。

  “搬下山后,每天早上7点多,我爸爸都穿着灰蓝色中山装,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进城去看热闹。”袁清贵说,这是老红军袁炳清的新长征,“不过,老人从来不去泸定桥。”

  “他是不忍再去那里吧,当年他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这是袁清贵的猜想。

  感谢甘孜藏族自治州宣传部、泸定县宣传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对本文的支持。

标签: 长征;泸定桥 责任编辑: 金许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