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 黑白粗粝的画面下,藏区的风景一一呈现在镜头前,牧羊人塔洛在广袤的草原上显得十分渺小。10月19日晚,《塔洛》在浙江翠苑电影大世界上映,导演万玛才旦亲临现场与观众交流,揭开了第三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电影展映单元的序幕。
《塔洛》讲述了一位藏族牧羊人进城办理身份证并由此产生的一段故事,该片曾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在世界各地引起不错的反响。
此次浙江青年电影节邀请《塔洛》作为电影节开幕影片,10月19日至10月24日,共有23部电影展映、5场论坛讲座,一系列创投及路演活动,共同弹奏一场光影的协奏曲。
《塔洛》:对身份的迷茫是普世性的
第三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开幕影片为何选《塔洛》?本次电影节展映环节的策展人水怪给了一个最简单直接的答案:“因为它是近两年来,有着超高艺术水准的电影。”
影片是由导演万玛才旦曾经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牧羊人塔洛,他一心想为人民服务,但随着他来到城市并遇见心爱的姑娘,残酷的现实将他单纯的理想一一打破。
在影片中,你几乎看不到僧袍、经文、转经筒这些西藏电影所必备的元素,观众印象里与西藏匹配的精神符号全部遁形,宗教被有意地隔绝了出去,反而出现了发廊、派出所、照相馆等世俗的场所。
放映完后,万玛才旦来到影厅和影迷交流分享,他特意强调:“这不是一部讲述藏族灵魂和精神状态的电影,它是不分民族不分区域的,塔洛就是我们的故事,探讨了一个身份的问题。”
“塔洛向外界证明自己是谁?到最后自己反而不知道自己是谁。对身份、对外界的迷茫是普世性的。”万玛才旦解释道,“这种迷茫,不是只发生在塔洛一个人身上,更不会只发生在西藏,片中人物碰到的问题,更像在沿海地区。”
为了表现塔洛这份普世的孤独和迷茫,导演坚持使用黑白影像来呈现,“黑白更能表现孤独的精神世界,而塔洛这个人物的状态,也是非黑即白的。”
影片里的声音上都做了特别的处理,片中塔洛的家,派出所,理发店等场景,其实都在一个街区拍摄完成,但不同场景导演对背景音里出现的叫卖声、藏语、歌都做了仔细的选择和搭配,从而配合塔洛的精神状态。
导演为了让观众形成一个很冷静的视角感受塔洛的世界,全片共使用了80多个固定镜头……
也许正是这份细致的营造,电影最终传递出的孤独感打动了影迷,细雨秋夜里,在杭州影迷心中激起一阵涟漪。
电影节带你重温胶片的质感
胶片放映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在今年的浙江青年电影节上,观众将重温胶片粗粝的质感。2011年乌尔善的作品《刀见笑》、2010年刘杰导演的《碧罗雪山》、2007年王分的《箱子》和尹丽川的《公园》都是胶片放映,将依次亮相本次电影节。
从2011年乌尔善的作品《刀见笑》、2010年刘杰导演的《碧罗雪山》,到2007年王分的《箱子》和尹丽川的《公园》,本次在电影节上展映的胶片电影,都算得上当年令人关注的青年电影代表之作。
如今,这几部片子的导演大多已是电影圈中流砥柱,“但做《刀剑笑》的时候,乌尔善还是新人导演,那时什么样的心态,拍摄的方式以及手法是怎样的,都在这部影片里面”。展映单元策展人水怪说:“今天再看当年的青年电影,对当下我们扶持青年电影,都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
谈及为什么一定要用胶片来呈现?水怪称:“在全面数字化的时代,我们采取这个载体,以胶片的形式来呈现,无论是对观众还是主创,都是一次对过去、对胶片时代的回顾和缅怀。”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胶片也是影片最佳的呈现方式,当年这些影片都是用胶片拍的,胶片能最好地还原影片的品质”。
事实上,如今想要放映这些胶片电影并不容易,胶片、设备、放映人员都不好找。所幸,浙江奥斯卡电影大世界还保留了两套设备,“我们当年在更换设备的时候刻意保留下来,还有两个厅和窗口。”奥斯卡经理林炜燕对此表示很庆幸。但光有放映设备并不意味万事大吉,“像这次活动我们就要提前一个月准备,所有的设备要检测,清洁维护,有些配件久了要先运作一遍,灯光皮带等都需要更换,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胶片的保存需要非常专业的仓库和室温,而国内有能力和硬件做这项工作的,只有国家电影资料馆等国家机构。当下,对胶片的保存和修复,在发达国家已引起足够重视,戛纳每年都有胶片修复的展映单元,另有民间机构、高校都参与到了胶片保存、修复、收藏的行列中。
水怪表示,国内现在也渐渐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胶片电影或许已落幕,而关于胶片,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这也正是本届电影节致力于胶片展映的意义所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