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旧五金的新创造 这些孩子用废旧零件创造了一个奇幻世界
2016年10月12日 11:22:02 来源: 金华日报 舒珊珊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给你一堆废旧的五金零件,你会用来做什么?凭借着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永康一群小学生以螺丝、螺帽、齿轮、弹簧、钳子、钢管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且已废弃的金属零件为素材,制作出了飞机、小火车、机器人、小狗、梅花鹿、飞鱼等形式各异的工艺品。

  通过旧五金的新创造,原本废弃的五金零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多变的外观和金属作品的独特美感,不仅令孩子们体验到了立体造型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永康人以艺术之名,向“永康工匠”及“工匠精神”表达了敬意之情。

  废弃五金零件巧变创意作品

  这些金属作品的作者都是永康市人民小学的学生。在今年举办的金华市首届“印象·金华”少儿美术作品展中,人民小学选送了40多件金属作品参赛,最终在金华20所学校的8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团体金奖第一名。其中,学生徐晟恺的作品《机械修理工》荣获一等奖,成佳盈的作品《直升机》和倪志宏的作品《托马斯小火车》获得二等奖。

  “我很喜欢机器人,爱看电影《机器人总动员》,画画的时候也经常画机器人,所以这次做的机械修理工也是想象中的机器人样子。”六(3)班的徐晟恺说,“修理工”的身体是用家里旧电脑主机上的一块电板做的,两腿条用弹簧固定,“右手是门把,左手是‘捡’来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零件。我在它的脑袋上安装了一个螺丝接收器,因为机器人需要靠天线接受信号。”

  这个作品,是徐晟恺在爸爸的帮助下,花了大约6天的时间完成的。同为六年级学生的施崚琦则在长辈的帮助下,用铜管、铁皮和旧鱼线等材料制作了一个小型的二胡。“这是一个能拉出曲子的二胡。”她介绍。

  “制作过程中的焊接等步骤,还是离不开家长帮助的。在前期构思和后期制作中,学校的几位美术老师都给出了一些指导,但最关键的还是孩子们自己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陈楚玄是此次人民小学参加美术展的带队老师。她说,孩子们的作品在展览中大获好评,不少人感叹,只有在作为“五金之都”的永康,才能立足生活完成这样的创作,“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认识了更多五金零件,这也能增加他们对家乡产业的了解。”

  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工匠精神”

  今年5月份接到参赛通知后,人民小学教研组进行了多次谈论,最终决定立足永康本土特色,围绕“以艺术之名,向工匠致敬”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旧五金物品,把所学知识同永康本土五金文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精妙的创意组合。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是永康传统工匠走南闯北、出外谋生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工匠们纷纷扎根故里,专心发展五金工业,壮大了永康的地方经济。

  人民小学校长施佩佩说:“传承五金文化,发扬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这是永康本土文化中值得继承的精髓。”为此,人民小学在拓展性课程中结合永康“百工”特色,如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知名企业的车间、生产线;观摩打铜、打铁、锡艺等“非遗”老艺人的铸造老手艺;让学生动手学习制作陶艺、织带、竹编等永康老物件……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了解永康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工匠精神”加以传承。

  “用废旧五金产品制作新艺术品,能够唤起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家长与学生共同动手创作,有教导有协作,这本身也是一个工匠传承的过程。”施佩佩说,永康五金产品品种丰富,大到汽车、电瓶车,小到螺丝、螺帽。永康人人用五金产品,家家户户存着不少旧五金,实在是一个巨大的物质资源宝库。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转变,五金产品也开始转型升级,在提升“美感”这一附加值上下功夫。如:精美的锡雕,常伴有书法、国画等装饰出现;高科技保温杯外观时尚,产品外形设计跟上了审美潮流。艺术创造这项第三产业正促进第二产业进步,艺术也成为看不见的生产力。

  “传承‘工匠精神’,并不局限于将学生培养成技术性人才或让他从事相关行业。了解五金文化,也是传承的重要一环。”施佩佩希望,新一代的永康人能够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学习永康“工匠精神”,留住宝贵的文化财富。

 

标签: 五金;创造;工匠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