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曾经危房遍地 如今“改头换面” 宁海乌糯坑村山岙里的造村实验
2016年11月22日 08:06:00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宁海60多户村民齐心协力,让曾经危房遍地的小村焕然一新。

  核心提示:只有60多户人家的宁海乌糯坑村,曾经危房遍地,集体经济薄弱,却在短短几年间“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依山而建、布局美观的现代新农村。在这场村民自发的“造村”试验中,让村庄旧貌换新颜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科学的统筹与人心的凝聚,为小村的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在线11月22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曾经,走出宁海深甽镇双坑乌糯坑自然村的村民,是不愿意再回去的。

  56岁的周志敏在村子里长大后,便离开小山村去往上海工作,一晃20多个年头,很少回村。几年前,他过年回去探亲,无奈私家车硬是被“搁浅”在进村的路上,动弹不得。

  双坑乌糯坑自然村就躺在一个偏僻的山岙里,通往山里的路还是原始的泥道,只有一辆车的宽度,稍大的车子便难挤进去。全村60余户村民,家家住的是破旧泥石房,洪水一来,因为地势太低,几乎户户被淹。

  回不去的村庄,不敢回的村庄!这是走出这个小山村的许多村民的心病。周志敏的隐痛,就是在这次回乡中被击中并复发了:“全世界都在快步前行,只有我们的小山村停留在百年之前。”

  “改造旧村,建起新村!”周志敏的想法,勾起了那些走出去的村民的情怀,他们周家远远近近的三个表兄弟,首先聚集到一起。于是,一个危房遍地的贫穷山村,就这样开启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村试验。

  改与不改的争论

  周志敏还记得,2011年的某一天,他带着改造山村的梦想回到村里,走上了小村主任助理的岗位。当他把大伙召集起来,说出自己改造小山村的想法时,没想到一语击起了“千层浪”。

  “啥?把村子拆了重建?”88岁的周家明一辈子生活在大山里头,一听到周志敏三兄弟如此大胆的提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周家明和儿子一起住在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靠种植农作物和山林里的产出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而今盖个房子动辄几十万元的投入让他却步。况且,儿子还没娶媳妇,对他来说,一分钱都得掰成两半花,哪舍得建新房?

  “旧房子修一修还能住,但整村拆掉了,像我们这样没钱盖房的人家,又该住到哪里去?”周家明考量的问题,也是村里许多留守老人的心思。

  双坑乌糯坑自然村是个典型的穷村。几十年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全村60余户村民多数靠山吃山,赚点微薄的作物收成。而这份收入根本留不住年轻人的心,他们几乎一个不剩地跑到了山外,只留下几十位老人守着这些老旧房子。因此,经济上的压力,是小村改造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即便如此,全村的村民也明白:小修小补改变不了小村,若不进行大改,乌糯坑永远是这个样子,年轻人都不会回来!

  最终,赞成票压倒了反对票。

  主意一定,村民们几乎都回家翻箱底、拿家当,粗粗估算,全村可自筹的资金有260万元,再加上政府支持新农村改造的资金,双坑乌糯坑自然村一下子就有了300多万元资金,更重要的是,齐刷刷的人心、人力也聚了起来。

  “这笔钱虽然不少,但也不多,因为我们要拆掉整个村庄,而且小山村是在坡地上建,成本会比平地上建房多出不少。”周志敏算了一笔账,按农村盖一幢两层楼的房子算,一个毛坯房就要二三十万元,再加上装修和公共设施建设、道路修建,手上的资金也是杯水车薪,要在这有限的财力里“做道场”,需动一番脑筋。

  山坡建房的奥妙

  小村如何改造?改造成什么样?这是周志敏每天琢磨的事情。改造一启动,千头万绪的事情扑面而来,不过让他有干劲的是,村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任务。

  在很多的农村改造案例中,难就难在大伙各有需求,想法很难统一。

  周志敏说:“我们村经济实力弱,更需要村民们协力配合,才能把各项成本降到最低。”

  再造小村,周志敏首先要改造的是村民的住房。一下子全村拆掉,大伙没地方住,肯定不现实,他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村里的空地上先建房,并请村民们自由搭配,新房子一幢6户人家,谁先凑足6户,谁先选址动工。等新房建好,再拆除各自的旧房,腾出空地来。

  88岁的李宝方有两个儿子,在选房建造时,两个儿子选择连在一起的两间,并把两套房子打通,楼上住人,楼下吃饭,等于四代人同堂,其乐融融。

  选房选址交到村民自己手上,等于把“分配”这项复杂问题简单化了。周志敏告诉记者,方案一定下来,第一幢新房在几天时间里就开始动工了。至今,全村已拆除旧房50余户,新建套间31套,建筑面积达2850平方米,投入资金370万元,分摊下来,每户只需筹集8万元左右经费。

  不仅如此,小山村的再造计划,也为村民量身定制。比如,新建的几幢两层楼水泥房都依山而建,一层有3户人家。村民可以从山坡的不同道路直接进到每户人家,也就是说,二楼住户也有村路直达,相当于住在一楼了。

  “这是针对农村老百姓不喜欢住高楼设计的,村民不需要争抢住一楼还是二楼了。”周志敏颇感满意。他本来觉得坡地是建房的劣势,费时费料,现在巧妙一利用,劣势也消失了。

  乌糯坑村的雄心

  山村换新颜,这让在村外养老院住了3年的徐慧娥心动了。不久前,她打包了细软,回到双坑乌糯坑自然村。

  67岁的徐慧娥,如今住进了小村新建的100多平方米套房。她花了4万多元,把新房装修一番,厨房里装了抽油烟机,卫生间安了抽水马桶,磁砖、地板干干净净。

  “以前住着两间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楼上睡觉,楼下吃饭,木头的小长梯,爬上爬下,人都得弯着腰背。”徐慧娥说,老房子安全隐患多,而她身体一直不好,三个孩子都在外面打工,没法照料她,又担心她一个人生活不便,所以几年前她住进了养老院。

  “养老院虽好,可我还是天天想家呀!”徐慧娥不敢想像,有一天能在小山村住上套房,所以一听说小村改造,便拿出8.2万元积蓄建房子。

  房子建好,回到了乡村,徐慧娥很开心,每天红光满面。她说:“享福了,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更让她欣喜的是,村里的环境好了、生活舒适了,几个孙子一得空便往村里跑,呼吸新鲜空气,她过上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生活。

  的确,这场乡村的改造是充满温度的。

  周家明一时拿不出钱来建房子,但他分到了一套免费入住的“安置房”。在改造时,村里多建了2套安置房,给没有能力筹资建房的老人安居。

  而村民的眼光,也比人们想像的更长远。如今来到小山村,周志敏会滔滔不绝地说起山村的“蓝图”:村里统一排污的设施已经埋在地下,一座生态厕所也将完工,山岙底部修建了一个漂亮的小公园,村口的30亩土地将统一规划成停车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在小山村的“野心”里,他们想唤回的不仅仅是村民,还有投资客和游客的脚步。

  “山上有1000多亩经济林,山上小道通幽,泉水咚咚,适合旅游休闲,我们对村庄的改造,也是按旅游项目的要求来做的。”周志敏对此充满信心:5年完成造村,8年产生效益。

标签: 危房;造村 责任编辑: 朱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1223017884209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