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老父亲为何泣不成声 原来这场团聚迟到了30多年
2017年02月07日 06:40:52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记者 何晟 吴崇远
【摘要】 30多年前,出于各种原因,他们抱着小儿女走出贫瘠的浙中乡村。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特别适合为这个还在继续的故事作注脚——“让我的喊声来到你的身边”。

  王桂云拉着潘阿姨的手,抹去她脸上的泪痕

  一位老父亲泣不成声

  王桂云(左)和黄淑丽(右)

  浙江在线2月7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何晟 吴崇远) 30多年前,出于各种原因,他们抱着小儿女走出贫瘠的浙中乡村。他们躲在街角,直到看着小小的襁褓被好心人抱走……此后数十年,隐痛埋心底,无力对人言。

  30多年后,身在异乡的儿女已长大成人。当他们知道身世那一刻起,就踏上了寻亲的漫漫长路……

  昨天,浦江县红十字会礼堂被挤得满满当当。12名当年从浦江、诸暨等地被抱养的子女和20多名当年曾送走过孩子的父母聚在了一起。不知道谁是谁的亲人,但一边的故事还没讲完,双方早已都泣不成声。这是一场特殊的寻亲见面会。由浦江红十字会牵头、浙江迪安司法鉴定中心提供支持的公益项目DNA寻亲库,让双方走到了一起。专家们采集了寻亲的双方血样存入寻亲库,期盼科技的力量能让他们找回失散已久的亲情。

  采集完后,专家们立即投入了比对工作,加班加点,只为了让寻亲者们能够更快拿到结果,让血脉至亲尽快团聚。

  儿女篇:

  我从没过过生日

  因为我希望

  第一个生日能和妈妈一起过

  莎士比亚的笔下,泰尔亲王旅途中遗失了女儿。多年后,婴儿长成了美丽的姑娘,奇迹般地回到父亲身边。但生活不是剧本,莎翁的生花妙笔,也写不穿骨肉分离的痛楚。

  1980年,出生没多久的张秀英被养祖母从诸暨民政局领养到山东聊城高唐县,希望她帮有疾病的儿子养老。10岁时,养父去世。从此,养祖母与她相依为命,视她如己出。

  2007年,养祖母和丈夫先后去世。孤苦无依的时刻,她说自己也怨恨过生父生母:“爸妈,我长大了,你们没有出现;我结婚了,你们没有出席;我有孩子了,你们也不知道。你们在哪里?”然而,当女儿懂事了,指着范冰冰对母亲说:“妈妈,她没你漂亮。”张秀英很奇怪:“我这么难看,眼睛还看不见,哪里漂亮了?”女儿说:“因为你爱我啊,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

  张秀英瞬时泪崩。

  潜藏在心底的、对母亲的依恋再次被唤醒。从此,她开始了寻亲的旅途。

  虽然有先天性弱视加虹膜缺损,但她说,即使自己的眼睛彻底看不见了,也要摸摸妈妈的脸,感受一下她的模样,“我到现在从没过过生日。因为我一直希望,第一个生日能和妈妈一起过。妈妈,虽然你放弃过我,但我知道你有苦衷的,你也一定很想我。现在,我有能力为你尽孝了,我相信我的生日,一定会跟你一起过!”张秀英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

  来自石家庄的阿豪(化名),甚至不能确定1979年自己是从哪个县被抱走的,只知道是浙中一带。他说:“我知道父母当初丢下我,一定万分不舍,否则为什么在襁褓里塞着红色的鸡蛋和糍粑?”但小时候,当村里的孩子欺负他,喊他野孩子的时候,年幼的他心里还是无比难过。特殊的身世化成了他奋发的动力,支撑着阿豪读完研究生。

  说到动情处,这位文质彬彬、谈吐稳健的大学老师对着台下一屋子泪流满面的听众动情地说:“如果哪一天,我真的找到了亲生父母,我只希望他们能健康长寿,能见一面,亲口叫上一声‘爸妈’就满足了。我想对当年放弃过孩子的爸妈们说,不要有顾虑。我们浙江的儿女都很优秀,我们既然来找你们,就没有怨恨,我们只是想回家。请你们勇敢地站出来,加入寻亲基因比对库!”

  父母篇:

  孩子,我对不起你

  我真的舍不得

  但真的养不活你……

  浦江县红十字会会长黄晓红,是浦江“博爱寻亲站”的牵头人。目前,整个寻亲站已有将近200人加了群,80%是孩子找父母,20%是父母找孩子。这个比例,正是寻亲困难程度的投影。如果父母能主动出来寻找,难度无疑会降低许多,但父母们总是多点顾虑。

  1979年,一个女婴出生在浦江白岭村的叶家,这个已有三个女儿的家庭却没有因新生命的啼哭而带来欣喜。长女叶爱珠当年10岁。妈妈生下小妹的当天,外婆把叶爱珠接走睡了一晚。第二天回到家,她发现已经没有了小妹妹的踪影,仿佛这个生命从不曾来过。30多年来,这件事极少有人提起。可几年前,母亲重病手术前,却拉着叶爱珠的手嘱咐:一定要找到妹妹,想看她最后一眼。幸运的是,在浦江寻亲站志愿者的帮助下,通过基因比对,远在河北的小妹找到了,她也已经是母亲了。

  2015年7月,一家11口人奔赴河北,见到了小妹。当父亲喃喃地说出“孩子,我对不起你”的那一刻,哭声瞬间响彻房间。

  “直到相见以后,老爸才告诉我们,当年,他把妹妹放在县城一个饭店的门口,自己一直躲在角落里,看见有人抱起,又一路跟着,直到看见那个人抱着襁褓走进了民政局的大门才放心。”父亲还告诉她们,他后来多次偷偷托人去打听小女儿的下落,可是失落的骨肉却如石沉大海。

  叶爱珠也曾在心里怨过父母,但知道父母的无奈,“爸妈对我们说,送走妹妹,是希望让她活下去,因为当年家里实在是没有能力养活她。”

  昨天的会场上,一位兰溪来的母亲接过话筒,没说几句就已经老泪纵横:“女儿一岁多被领走,我真的舍不得,可当时真的养不活……”

  期待篇:

  有一对姐妹,长得太像了

  急切等待科学结果

  等待迟到的相认

  几十年过去,当初留下的记忆早已模糊。即使信息高度契合,长相特征也相似,寻亲最后的确认,只能依靠科技的手段——也就是基因比对。昨天的现场,一共有20位寻亲者完成了采样,通过浦江红十字会入库的样本增加到了60多人。黄晓红想着:这只是一个县,如果全省呢?全国呢……

  法医翁海松告诉钱江晚报记者,目前寻亲库经过软件升级,基因比对已经可以自动完成,不必像以前一对一手工比对,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升级成全同胞比对,这主要是针对那些父母双方都已过世,但还有兄弟姐妹的寻亲者。

  35岁的王桂云,急切地等待着昨天采样的比对结果。如果有好消息,第一次回浙江的她,可能就要回到真正的“家”了。

  打王桂云记事起,她的家就在河北邢台南宫市。2005年,王桂云嫁给了同村的丈夫,“订婚那天晚上,老公问我,知不知道自己是被抱养来的?”王桂云才知道,这个秘密,全村早就知道了,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从那时开始,王桂云就想去寻找亲生父母。偶然一次,表姐告诉她:其实他们是从浦江一带把她抱养到河北的。2015年,37岁的浦江人黄淑丽也在寻找妹妹。黄淑丽试着让王桂云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给她,“虽然隔了很多年,但我一看到照片,就确定这是我妹妹,真的太像了。”

  昨天的现场,黄淑丽61岁的母亲潘阿姨和62岁的父亲黄大伯也来到现场。握着王桂云的手,潘阿姨热泪盈眶;王桂云也拉着潘阿姨的手,抹去她脸上的泪痕——他们都期待着科学的结果,能带来迟到已久的相认。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诗句,特别适合为这个还在继续的故事作注脚——“让我的喊声来到你的身边”。

责任编辑: 蒋敏华

标签: 浦江;父母;孩子;妹妹;妈妈;女儿;母亲;阿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