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这张企业“出生证”经历了什么

字体:
—2022—
12/25
07:58:00
2022-12-25 07:58:00 来源:浙江宣传

  在浙江台州温岭的档案馆里,静静地“躺”着一张泛黄的企业“出生证”:上面签着6个名字,盖有7个公章,注册资金9000元、从业人数12人,经济性质是“社员联营集体”。

  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开业登记申请书。它是如何诞生的,又有着怎样曲折的经历?

  时光倒流四十载,让我们在档案里找答案。

  一

  1982年12月22日,农历冬至。

  晌午时分,温岭县牧屿公社社员陈华根、王华森来到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想以“大队集体所有制”的性质,申办“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但实际上资金和厂房都是他们的。

  为何自己出资办企业,却要用集体的名义办“出生证”?

  这不仅是陈华根的无奈之举,也是当时大多数人没有选择的选择。除了个体工商户,雇用7个人以上的私营企业都是“黑户”。

  就在陈华根之前,台州临海有5位农民每人出资80元,采用“打硬股”(当地对“合伙入股”的俗称)方式,雇了10来个人,办起了水泥制品厂,被认为是明目张胆搞资本主义,甚至有人扬言要炸掉这一“资本主义的毒瘤”。最后,这家厂只能含泪关停。

  对此,为了保护好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且不违反规定,包括温岭在内的很多地方做了一个“变通”,即允许以乡镇、公社、大队等集体的名义办厂,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红帽子”企业。根据“第四次私营企业”调查显示,全国有1/4以上的企业戴过“红帽子”。

  然而,帽子好看却不合身,产权不清、行政干预过多、生产积极性低下等问题,使得很多企业成了“开关厂”——随时开办、随时关门。陈华根就曾于1981年挂靠集体办过一家鞋刷厂,结果也是“关门大吉”。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人们对这顶“红帽子”的不满,如火山里的岩浆一样越积越多,但思想和制度的“巨石”却牢牢堵在了火山口。

  二

  谁来移除这块“巨石”呢?

  第一个“推石人”是负责审批的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生产股股长陈心鹤。

  看了申报材料后,他很快发现,这种形式完全就是“打硬股”,如果还以集体性质批的话,陈华根他们将只有“抚养权”,而没有“决定权”。

  怎么办,是退还是推?此时的陈心鹤,站到了日后被认为是改变整个民营经济发展史的岔路口。改革从来不是容易的事,不可能不冒一丁点风险。他思来想去,觉得为了更好地发展,摘掉“红帽子”值得一试。

  于是,他破天荒地将经济性质改为“社员联营集体”。陈心鹤后来回忆说:“我当时想的就是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批复,使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之后,包括温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内的一个又一个“推石人”,相继在申请书上签字盖章。1983年1月15日,企业顺利“出生”。

  陈华根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生产积极性一下子“燃”了起来。据他儿子陈敏智回忆,当时家里就是个大作坊,到处是鞋楦头、鞋钻头,他的床板就是工作台,到晚上10点工作干完了才能睡觉,而父辈们还会干到后半夜。他们生产的“港式凉鞋”供不应求,每天都有人在门口排队拿货。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更不负有心人。企业由此驶入“快车道”:1994年从作坊式转变为工业化生产,200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6年进军新能源产业,2007年拿到崭新的“身份证”——宝利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此后,2014年推行的“小经济体”模式,让企业和员工再次迎来新机遇。分成多个经营团队后,“小老板”们就像当初的陈华根一样铆足了劲儿,在用料、人员管理等方面科学配置、提升效率,如今已将企业发展到总资产超3亿元、职工3500多人的规模。

  三

  全国第一家有据可考、经过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和成长,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蛰伏一冬的万物。

  1983年,陈心鹤先后为200多家企业办了“出生证”;1984年,温岭县委提出“进一步放宽政策,解放生产力”,正式将这类企业称为股份合作制企业;1986年,隔壁的黄岩县出台了全国第一份由县级党委政府颁发的保护和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红头”文件......

  随着“巨石”被一点一点移开,“鼓励和发展股份合作制”也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政策:

  1985年1月1日,中央1号文件首次采用了“股份式合作”的提法;1990年2月12日,农业部颁布《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1997年9月12日,“股份合作制”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报告。

  “陈华根们”感到被理解、被支持,义无反顾押上所有家当,到时代的浪潮中去搏击。一批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支劲旅。

  站在今天面向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们该如何应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在危中寻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再看那张“出生证”,陈华根敢办私营企业,陈心鹤敢按实际情况批复,温岭县敢为企业集体“摘帽”,再到之后国家为民营经济“鼓劲撑腰”。这充分说明,发展不能“等靠要”,还需主动作为、善谋善为。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了一个“敢”字,提出“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如今,“陈华根们”曾面临的困境成为了历史,而他们留下的企业家精神,仍熠熠生辉,今天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正等待着更多的奋斗者释放创造潜力。

  【档案资料】

  温岭市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卷宗——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的工商企业开业登记申请书。

  申请书的第一页写明了包括经济性质在内的相关登记信息,第二页为当时相关部门的审批意见,7个红公章从上到下依次为温岭县牧屿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温岭县第二轻工业局泽国区办事处、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泽国区办事处、温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泽国区工商所、温岭县泽国区公所、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温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发证时间是1983年1月15日,这也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出生日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