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千万工程”何以点亮文化之光

字体:
—2023—
09/21
08:54:36
2023-09-21 08:54:36 来源:浙江宣传

  最近,各式各样的“亚运旅游攻略”在社交媒体上热传,除了观看亚运赛事外,像下姜村、小古城村、梅蓉村等美丽乡村也被列进不少攻略线路中。

  这两年,浙江乡村旅游着实有些火,可谓既有“流量”又有“留量”。随着亚运和国庆长假的到来,浙江的万千乡村也将与海内外游客迎来一场“亲密接触”。

  有网友说:浙江的乡村“村村有一样,却又村村不一样”,一样的是绿水青山,而不一样的则是文化风情。这都得益于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如何点亮文化之光,让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透过“千万工程”,我们能找到答案。

  一

  乡村,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摇篮,每一个村庄形态折射的是先人的深邃智慧。而所谓的“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反映的是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历经岁月沉淀,这些传统村落不仅留存着久远的历史“现场”,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还成为承载人们乡愁乡恋的重要载体。

  “千万工程”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文化建设也是其中的题中之义。20年前,习近平同志就强调,实施“千万工程”,要正确处理保护历史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要对有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风光进行保护、整治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的结合。

  习近平同志还对推进“千万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防止贪大求洋、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

  有人把传承历史文化与融入现代文明视为一对矛盾,认为现代化过程中需要破旧立新,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对传统乡村文化造成冲击。然而,一旦轻视文化个性,就容易导致文脉的断裂,造成“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现象。

  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习近平同志来到乌镇古镇二期保护工程现场。骄阳似火,大家建议习近平同志先歇歇脚缓缓,他却说:“到工地去,到现场去。”这次调研,习近平同志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当场提了三点要求:要尊重乌镇的历史遗存,要修旧如旧;要把环境尤其是水环境搞好;要做好传统文化创新的文章,给古镇植入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文化。

  正是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乌镇文化遗存与江南水乡风光在精心保护中得到了传承创新。当然,不只乌镇,今天在浙江有很多乡村像乌镇一样,不仅成为旅游者心中的“网红打卡地”,还在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中焕发出新生机。

  二

  乡村造就文化。乡村是孕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乡土文化当中蕴含着守护中华文化的密码。“千万工程”作为撬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不仅实现了绿水青山、田园牧歌的诗意回归,也深刻地改变了乡土文化在之江大地绵延生长的命运走向。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成就万千美丽风景,也让万千乡土文化得到传承与振兴。如今,越来越多城市人与乡村发生连结,人们逐渐意识到,村有村味、乡有乡愁是何其珍贵。乡土文化成为了反思片面追逐工业化、城市化的一面镜子,“乡土气息”“乡村民俗”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借助丰厚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千万工程”点亮了乡村文化,让一个个距离相近、景致相像、风物相似的美丽乡村有了鲜明的个性。

  比如,在绍兴安昌古镇,能够原汁原味体会到鲁迅笔下绍兴民间特有的盛大春节祈福大典“祝福”;在德清新市镇,每逢清明都会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蚕花姑娘”巡游、祭拜蚕神、“轧蚕花”等活动轮番登场;在象山石浦渔港,“三月三,踏沙滩”“祭海”等独特民俗成为引流爆款。

  无形之中,文化也在塑造乡村。美丽乡村不仅要外修颜值,更要内炼气质。正是乡土文化和浸润在乡土文化中的人,赋予乡村独一无二的辨识度,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和方向。

  近年来,诸如春节庙会、传统集市、民俗祭典等已成为各地美丽乡村的“标配”,龙泉青瓷、海宁皮影、余杭清水丝绵等非遗特色工坊遍地开花,还不断解锁“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新业态。

  把乡村历史文化有机融入“千万工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要求,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在迭代升级、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推动乡村历史文化持续地融合与转化,既能为“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动力、增强人文底蕴,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也能赓续历史文脉,助力文化传承。

90c9ccb764533a229eb14a337dababdd.jpg

  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中国乡村美术馆

  三

  “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造就万千美丽乡村,关键就在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而点准“文化穴”,让“千村千面”更动人正是实施好“千万工程”的密钥之一。

  在笔者看来,让乡村历史文化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的大场景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需至少做到以下三条: 

  用好支点。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农村的事情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想要办好这些事情并不容易,关键是找准“线头”。

  20年前浙江靠人居环境整治拉开了“千万工程”的序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达成共识的今天,可以尝试从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发展入手,撬动乡村的文化价值,调整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比如浙江松阳,不急着把农村变为城市,而是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与“拯救老屋行动”,大批老屋被修复改造成精品民宿、艺术家工作室、乡村博物馆。

  发现亮点。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指出: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今天看来,独特的历史文化就是未来乡村的价值增量,把历史文化最大程度挖掘出来,可以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独特IP。比如杭州的径山村,就通过“径山茶宴”非遗来发展茶旅游,让小茶叶成为大产业,富了一方百姓。

  击破难点。实现乡村振兴,核心是人,归宿是人,难点也在人。“千万工程”对于乡村的变革,不只是环境的改变、颜值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人们对乡村的认知,激发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在乡村文化的大场景里,农民也可以变身艺术家、画家、哲学家。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依然是一道重要课题。

  比如,义乌的李祖村,农创客、乡村职业经理人出现在乡村,他们在旧居老宅里开咖啡厅、办展览;衢州市余东村,村民们手握画笔,在独属乡村的艺术空间里泼墨,乡村也成了城市人向往的地方。

  文化犹如一个个跃动的细胞,深入乡村发展的每一寸肌体,让“千万工程”犹如生命体一般持续自我进化、更新迭代。正因如此,“千万工程”的“千万”,不再只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的万千气象,更是美丽人文、美好生活的万千形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