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暖场表演,暖场更暖心

字体:
—2023—
09/25
09:28:20
2023-09-25 09:28:20 来源:浙江宣传

  单手拍、双手拍、运球、旋转……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留给大家的惊艳瞬间中,有一幕来自暖场表演。平均年龄超60岁的“浪花奶奶”们,都有一手行云流水的篮球绝技。她们并非专业演员,而是杭州萧山的普通村民。在开幕式暖场表演中,像她们这样的草根演员占了大多数。

  亚运会开幕式的震撼,至今令人久久回味。除了备受瞩目的正式节目之外,一些精彩的暖场节目同样值得关注。相比而言,暖场节目更加体现出群众性,百姓的参与度更突出。今天,我们从暖场表演切入来看,“浙”里百姓如何情系亚运?

  一

  暖场表演,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会开闭幕式的“序曲”。虽说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却是展现主办国人文精神和主办城市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

  比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男女老少跳起了各种风格的广场舞,传递出中国人民的热忱和激情;成都大运会上,以舞狮街舞、峨眉武术、川剧变脸等传统特色节目拉开开幕式序幕,上演了别具一格的“川式浪漫”。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暖场表演,共有1000余名演员参与。这是一次之江大地上的民间文化大赏,也是一场属于浙江老百姓的“嘉年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地地道道的民俗之美。杭州小热昏、绍兴越剧、金华婺剧、台州乱弹、畲族鼓声、松阳高腔……11个地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文化,与摇滚乐、说唱等现代艺术跨界合作,展现出浙江悠久的人文底蕴、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态,也尽显东方美学意蕴。

  热腾腾的民生之乐。“浙”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融入到演出节目中,让观众感受到日常的诗意。嘉兴的少儿情景舞蹈《瞻瞻的脚踏车炫起来》,将水乡传统的纳凉“神器”蒲扇当作道具,描绘出江南儿童嬉戏的生动图景;舟山的《扬帆起航 鼓舞大海》以嘹亮的渔歌、锣鼓,烘托出渔民摇橹赶海的热闹场面。

  活泼泼的民风之淳。舞台上,演员们用澎湃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彰显出浙江人民逐浪前行的精神气韵。一条条劈波斩浪的龙舟,化作温州商人手中的行李箱,成为“四千精神”的生动表达;在绿意盎然的江南美景中,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与百叶龙共舞,寓意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二

  从去年9月开始,杭州亚组委就在浙江11个地市开展了亚运会开闭幕式暖场节目遴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一个月就征集到了300多个节目。

  一整年的准备过程,也是亚运的氛围感从“大莲花”“小莲花”等比赛场馆渐渐向老百姓心中蔓延的过程。如今,随着开幕式落下帷幕,备赛备演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百转千回,仿佛一本生动鲜活的“日志”,在我们面前次第展开。

  这本“日志”,记录了各地群众如何“为爱发电”。从稚龄儿童到银发老人,从渔港小村到大山深处,从高楼大厦到田间地头,演员们的年龄跨度很大,职业与地域的覆盖面也很广,大家都想为家门口的亚运会出点力,在亚洲大舞台上亮亮相。

  衢州立春鼓社的成员,就来自各行各业。白天,他们是货车司机、外卖小哥、全职妈妈、银行职员;晚上,他们换上演出服,化身轻盈灵巧的鼓手。排练场地有限,就在家中用脸盆练习敲打动作;工作与彩排时间冲突,他们有的请了年休假,有的从外地连夜坐高铁赶来参加彩排,第二天一早再赶回去上班……最终,22名成员站到亚运舞台上,用竹鼓声声,敲响了心中的热爱。

  这本“日志”,烙印了江南文化的醒目痕迹。在节目遴选过程中,代表浙东海洋文化的宁波梅山红毛狮子、拥有千年历史的台州临海黄沙狮子,舞出跳跃腾飞等各种高难度动作,纷纷“请求出战”。而在亚运会200天倒计时的“村晚”上,六条来自浙江各地的“龙”同台PK,“舞”出活灵活现的地域文化,也让“艺”起迎亚运的气氛油然而生。

  事实上,这些姿态各异的“狮子”和“龙”,并不是都有机会站到亚运的表演舞台上。但正是一轮轮的展演与挑战,让浙江各地的文化有了交流与碰撞的可能。

  这本“日志”,还照见了浙江儿女始终如一的乐观精神。“姐妹们,训练了!碗筷等训练完了再洗,马上集合。”这是“浪花奶奶”队长楼旭华在微信群中的日常留言。一开始排练的广场舞遗憾落选,奶奶们并没有丧气,立马重振旗鼓,“零基础”改练篮球,每日风雨无阻,骑着电动车赶去高架下的球场练习。

  还有32名平均年龄6周岁的篮球“萌娃”,每天练习四五个小时,即使稚嫩的小手磨出了老茧,也从来不喊苦喊累。孩子们收获了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也感染了陪伴他们练习的家长们。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碧绿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美丽的梦想期盼明珠耀眼在东方……”当这首创作于1995年的《梦想天堂》,被全体演员在“大莲花”唱响,就像是浙江百姓向世界发出的一份邀约,在这一刻得到了回音。笔者的朋友圈,瞬时被这首歌刷屏。

  三

  浙江百姓心系亚运,并不止步于开幕式。

  不妨来看一组数据——杭州亚运会首创的“亚运数字火炬手”参与总人数突破1亿,全省各地举办了5300余场亚运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一个个跳跃攀升的数字,代表着一个个情真意切的普通人,对亚运的期盼与热望。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北京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再到如今的杭州亚运会,30多年过去,在老百姓心中,“家门口”办亚运,为何仍旧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正是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无名英雄,让亚运会得以跨越山海、如约而至。除了参与开幕式的演员们,还有为赛事保驾护航的3.76万名“小青荷”志愿者,穿梭在大街小巷微笑服务的“亚运青年”“武林大妈”甚至外籍志愿者……他们用发乎于心的亚运情怀,擦亮一片淡妆浓抹的盛景,向五湖四海的来客传递一份细致入微的温情。

  也是一个个普通老百姓的参与,让亚运的氛围感拉满。无论是早早抢了票到现场观赛的体育迷、在街头唱响亚运之歌的市民,还是在电视机前为运动员喝彩的观众、在网络上时刻关注最新亚运讯息的网友,都是杭州亚运的最佳“气氛组”,让这场盛会真正成为全民狂欢。

  我们更不能忘却,那些为亚运默默付出3000个日夜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历久弥坚的共同信念,才能完美呈现“潮起亚细亚”这一“盛景”,让每一份温暖体贴抵达运动员与观众面前。为实现开幕式上“数字人”点燃主火炬时那一秒钟的浪漫,项目团队敲下20万行代码,“跑”了一场长达10个月的技术“马拉松”;在迎接这场“迟到”一年的盛会过程中,有人因升学、工作而离开,而更多的人却在日日夜夜的奋战中坚持下来……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我们都能平等感受运动的快乐与激情。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参与亚运会的普通人,展现出来的正是跨越国别、超越胜负的另一种体育精神。

  或许从30多年前那场万人空巷的“亚运之光”火炬传递开始,抑或从8年前杭州申亚成功时那潮水般的掌声开始,一种生生不息的情怀早已无声地叩动人们的心扉,深深根植于杭州的文化血脉中。

  这场秋日里的盛会相逢,会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暖心的一笔、浓墨重彩的一笔,“浙”里百姓的这份亚运情怀,也将久久传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