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探秘武义古村落

字体:
—2023—
10/10
11:10:30
2023-10-10 11:10:30 来源:浙江宣传

  刚刚过去的假期,国内不少景点人潮涌动,其中“游古村”成为游客的热门选项之一。像金华的武义江边,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星罗棋布,留下了万千游客的假期探秘足迹。

  有人说,“江南烟雨,七分落在古村落里”,这也为古村落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目前,全国共有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浙江以701个位居前列。“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仅金华武义一个县就有20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境内更较好地保存着100多个传统村落,成为浙江古村落保护的一个生动样本。

  那么,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让更多江南的古村落“古”而不“孤”?怎样让千年古韵与当代发展同频共振,既对千村一面说“不”,又能邂逅有趣的灵魂?透过武义的古村落,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一

  古村落的独特魅力,首先在于“古”。武义村落之“古”,透过一句唐诗就可见一斑:“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

  相传这是1300多年前,唐朝诗人孟浩然对武义乡土生活的描述。在孟浩然看来,武义的乡村风貌还留有秦朝遗风,仿佛时间在这片土地上流动得更慢一些。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也曾沿富春江溯江而上来到这里,壶山南麓的书台山、渔火粼粼的熟溪江畔古码头,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古朴而安好的环境,让彼时饱受创伤的她内心得到些许抚慰,于是《打马赋》等传世佳作应运而生。

  转角遇见古村落——这个说法在武义毫不夸张。这里全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三面环山、峰峦叠嶂,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武义人靠块土,三天不见壶山就要哭”,流传至今的民间俗语体现了老武义人强烈的“盆地意识”和浓厚的乡土情结。

  有人说,会讲故事的古村落,更能击中人心,让人为之神往。在武义,古村落最不缺的就是故事。

  比如俞源村就有“太极星象村”之说,村里完整保存着60多座明清古建筑,活化沿袭着擎台阁、圆梦节等乡村传统习俗。据《俞氏宗谱》载,俞源村系明开国名臣刘伯温按天体现象设计布局建造。又如“山环如郭,幽邃如洞”的郭洞村,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相传村庄设计是何执中的后人仿学《内经图》而来的。

  武义古村落之美是由内而外的。人文故事的韵味加之山川风物的秀丽,映衬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成就了这里村村不同景的神奇。

  比如有着900余年历史的上坦村,地形似航船,村落沿坦溪两岸建设,自古流传有“东岭松涛”“南崖萝月”等八景。而以山川环抱、林壑水美出圈的华塘古村,则源于北宋年间,村中特有的树种,当地人称之为青紫林,据村里族谱记载,村民护林行动可追溯至明代。

  正因如此,有人这样评价,“武义的古村落是开在江南诗情画意中的一朵朵奇葩”。

  二

  “水抱孤村远,山通一径斜。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明代诗人刘球笔下的“山居”是孤独而美丽的。但如果将古村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难免会走向“标本化”,使古村落难以发挥更大价值。

  这些年来,武义精心“打磨”传统村落,蹚出了不少活化古村落的新路径,让古村落“活下去”并“活得精彩”。

  比如,用好“土办法”,也能开生面。在武义,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有一套“土方法”:设定古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准入“三项硬条件”和“三项软条件”,风貌恢复和古建筑修复工作聘请专家指导组,并要求“修旧如旧”“就地取材”,以此维护古村落的延续性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性。山下鲍村的村居就曾被梁思成选作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

  2016年,浙江省政府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该村的保护与开发,村里20幢濒危老屋就在“土办法”的理念下得以原样修复,宣平木偶戏、跳马灯等传统民俗也随之“复活”,古朴诗意山居图景让山下鲍村频频出圈,一跃成为武义古村落旅游的流量担当。不久前,当地又引进中药康养项目、山下鲍文创IP设计及运营项目等,开启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比如,串点成珠,让文化流动起来。按照“全域规划”的思路,武义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精品线,如历史文化与农耕文化精品线(上松线)、温泉文化精品线(武丽线)、茶文化精品线(履王线)等,串起一个个古村落“明珠”,让人们沿着精品线走进流动的古村文化“博物馆”。

  像履坦镇境内,就分布着履三村、坛头村、范村等古村落,沿武义江串联成了一条古村落文化带。江面桨声欸乃,江上风情迷人,想要了解武义的人文故事,这里无疑是个好切口。

  比如,唤醒老屋,解锁文旅新场景。鼓励返乡创业,让乡愁变成聚集人气和财富的引力,是武义古村落复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前些年,看到不少古建筑因为得不到妥善维修和保护,有武义企业家从浙赣皖闽等地收购近百幢濒危的古民居,着手打造“璟园古民居博物馆”。随着一批以璟园为取景地的电视剧热播,社交媒体上逐渐兴起“璟园热”,不少剧迷赶到这里线下“奔现”,还吸引了古风民宿、私汤温泉、汉服馆、咖啡屋等业态入驻。

  三

  曾经,古村落在陆续远离我们。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其中不少是古村落。今天,保护古村落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那么古村落如何才能容颜常驻、焕发生机?笔者有三点看法。

人人都是文保员,人人都是受益者。《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3年9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兰溪诸葛八卦村调研。“在诸葛八卦村,人人都是文保员。”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说,“村里每幢古建筑都要挂牌,住在里面的村民要签订保护责任书。每个村民都是股东,也都是古村保护的受益者。”习近平同志边听边点头,夸奖道:“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模式。”在武义,村民同样是古村落保护的主体。村落在进行适度开发的过程中,注重让村民受益,调动村民积极性,村落的活态保护也就能长久持续下去。

  留住传统的灵魂,与现代精神共鸣。当前,一些古村落虽已列入各级保护名录,但却面临人口外流、村舍荒芜、生活瓦解等困境,走向“空村化”,致使古村落“得而复失”。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翻新古村落,或有孤芳自赏者叫好不叫座,或有张冠李戴者让古村变了味。

  留得住美景,守得住灵魂,接得上现代,才是传承保护发展古村落的出路。不妨把现代的气息、新潮的态度、古今共飨的创业IP等融入古村落,焕发它们的“第二春”。像武义坛头村回收修复了近6000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一改以往“烂河滩”的格局,并开设“中国当代诗人档案陈列馆”,以“做巷子里的诗人”出圈,多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这里办起诗社。以文会友的坛头村自此走出了新的致富路,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年内增长近20倍。

  在文化交流中,流淌出更绚烂的光彩。古村落承载着很多人共同的记忆,中国的古村落里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古村落走向国际,也将为传承保护发展古村落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比如“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老挝、印度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学子,他们走进古村落,体验中国古村生活。学剪纸、制作婺州窑、烤酥饼……海外学子常常玩得乐此不疲。琐园、寺平、芝堰等过去鲜为人知的传统村落,一下子化身民间青年“外交”平台,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乡土中国。

  千百年来,古村落安放了无数中国人的身心。期待更多“动”起来的古村落再次“款款走来”,在传承保护发展的道路上,引领人们触及那魂牵梦绕的家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