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拱宸桥何以“通”世界

字体:
—2023—
10/11
11:00:07
2023-10-11 11:00:07 来源:浙江宣传

  一岸白墙黛瓦,一岸霓虹璀璨。江南水乡与现代都市在两岸和谐共生,桥下千年运河汩汩流淌。

  融通古今的拱宸桥自历史深处款款走来,在此前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幻化成光影,与漫天冉冉升起的孔明灯交相辉映,演绎别具一格的“中国式浪漫”。

  烟火气十足的拱宸桥这下更热闹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打卡,只为切身领略桥的风韵。这座古桥有何特别之处?何以代表杭州?又如何通向世界?

  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宸,意为百姓拥戴德政。这座如今已成为杭州名片的石桥,其命运不可谓不跌宕,虽几毁几建,桥名却从未变更过。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的终点,亦是古时杭城通往外界的起点,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据《杭州府志》记载,这座桥始建于1631年。明代漕运繁忙,拱宸桥所在地正是运河地势开阔处,商贾民船往来交易频繁,成为漕运的重要集散点。运河两岸百姓,期盼着一座桥能连通东西两岸,拱宸桥的诞生圆了他们的梦,在方便两岸居民生活的同时,更推动了两岸商贸繁盛,一时间“帆樯如林,货物如山”。

  但彼时的拱宸桥是座木桥,历经风雨侵蚀,至清初渐渐倾塌。在当地民众的殷切呈请与官府的努力下,才得以重建为更坚固的石桥。相传康熙、乾隆帝南巡,自运河乘船南下,这座桥便成为迎接两位帝王的“门面”。

  不幸的是,清末的战争让拱宸桥又遭厄运。战火之中,桥体受损严重,濒临倒塌,直至光绪年间,杭州富商丁丙慷慨捐资、重建此桥,才有了留存至今的拱宸桥。

  新修建的拱宸桥,桥身长92.1米,桥高约16米,是杭城最高最长的石拱桥。由于江南土质松软,当时的工匠绞尽脑汁,设计出了薄墩薄拱式结构,用更为轻盈的石板石条铺就桥面。于是,拱宸桥在端庄雄伟之余,更添了几分江南的秀气与灵动。

  然而,这份韵致在19世纪末险遭损毁。《马关条约》签订后,拱宸桥一带沦为日本租界。为方便汽车通行,桥面上被铺筑了水泥,古桥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百年倏忽而过,“霜雪经多节愈坚”的拱宸桥,用它的坚毅,历蹉磨而不倒、迎修筑而新生,在一代代人的持续呵护和建设下生生不息。

  2005年,拱宸桥迎来自丁丙出资重建后的首次大修,不和谐的附加物、有害的附生植物被拆清,栏板和48根望柱被修复,随民族进程而浮沉的古桥重焕光彩。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拱宸桥更是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点,成为缀在历史长河上璀璨的明珠。

  二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拱宸桥之于杭州,绝不仅在于连接运河两岸,它也是城市生活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老杭州人的记忆与情感。

  最初为这座桥停留的,是两岸居民和逐运河而来的船民商贾,他们沿着运河流淌的方向,开起了茶楼、戏馆、米行、鱼行等六行六馆,“篝火烛照,如同白日”的“北关夜市”盛极一时。

  久而久之,传统手工业与近代民族工业在这片土地上萌芽,杭州的第一盏电灯、第一条铁路、第一个邮局、第一家报社,都从拱宸桥边“长”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拱宸桥一带成为杭城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两岸建起了浙江麻纺厂、杭一棉、杭丝联等大厂,一厂能解决彼时数千人的就业。每到工人换班的时间,浩浩荡荡的人群穿桥而过,拱宸桥东的街市更是热闹非凡,挤满了买点心小吃、采购日用品的职工。

  如今,这些老厂房里早已没有了机械轰鸣与忙碌身影,但这些记忆没有被遗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沉淀、延续。它们转身成为博物馆、展示馆、文创园,成为杭城的文化新地标,成为记录城市转型发展的“活态纪念册”。

  接轨现代文明之余,拱宸桥也寄托了无数游子离乡的踌躇满志与归乡的喜悦辛酸。

  鲁迅兄弟从绍兴坐船到拱宸桥,再离开浙江外出求学;郁达夫在桥边为王映霞写下小说《清冷的午后》,俘获其芳心;丰子恺在抗战时携家逃难,也曾夜泊拱宸桥下,无奈将心血之作《漫画日本侵华史》草稿扔进冰冷的河水里……

  杭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诗人都在去拱宸桥的路上”。正如当年的文人爱往拱宸桥跑一样,现在的“诗人们”也被它吸引,喜欢去桥边的书屋、咖啡馆里坐坐,感受流淌的诗意。

  这种诗意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藏在老百姓悠闲的小日子里。“拱宸桥头乘风凉”,许多杭州人的Citywalk,就是到拱宸桥上吹吹风,去桥西直街、小河直街探探店,好不惬意。

  当一座桥,成为一座城的象征、一群人的乡愁,它便从有形之桥化作精神之桥,得以跨越时空、连接心灵。

  三

  在杭州亚运会的美学设计中,拱宸桥是出场率很高的视觉形象元素。吉祥物“宸宸”额头上就嵌着一座拱宸桥;开幕式上,拱宸桥更是站到C位。“杭州的拱宸”何以成为“世界的拱宸”?

  一方面,桥象征着连接和沟通,连接着古代与现代,沟通着这头与那头。正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以体育和文化为媒的一场盛会,不同国家和地区汇聚在此交流互鉴。

  另一方面,拱宸桥承载着杭州的历史文脉,彰显着江南水乡的人文韵味,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印记。站在拱宸桥上,望见的是千年运河“灌溉”而成的城市繁荣、百姓富足;踏过桥上石板,静听河水深深,也就更能理解大运河文化的意义。

  今天,杭州拱宸桥的名片越擦越亮。如何让它更加闪亮,还需民间与官方共同发力。

  一方面要留住记忆。“原住民”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者与记录者。要让拱宸桥一带的原住民能留在这里,更留住记忆。比如原浙麻宿舍“荣华里”布置了一条浙麻文化长廊,勾起小区居民的集体回忆;桥西历史街区将文旅景观串珠成链,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每位居民都是这里的一线讲解员。

  另一方面要活态传承。以拱宸桥为起点,从流淌着的文化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让更多人读懂运河文化,使之走向世界。比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今年升级应用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徜徉在动起来、活起来的运河故事中;拱宸桥街道上线了“大运河数字文化星谱”,以拱宸桥地标、人物、作品为线索,引导人们追溯一条河、一座桥的变迁。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的事:“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积之涓涓,数代人在桥上回眸历史、滋养当代;光影纵横,未来将有更精彩的画卷在桥上徐徐展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楼怡霖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