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翻拍为何总难超越经典

字体:
—2023—
10/12
10:59:14
2023-10-12 10:59:14 来源:浙江宣传

  近年来,影视剧“翻拍风”盛行。比如《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新白娘子传奇》等,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翻拍,有的甚至已经有十多个翻拍版本。可以说,经典“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既带来满满回忆,也引起不少争议。

  前段时间,就有一部翻拍剧《花轿喜事》引起热议,这部作品翻拍自经典剧——《上错花轿嫁对郎》。不少观众评价 “还是老版好看”“翻拍得有点敷衍”。不久前,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发布的首支预告冲上热搜,引发不少网友对选角等方面的吐槽。

  可以说,每当一个经典IP被重新搬上大银幕或小屏幕,总会引起关注,但往往播出后的结果却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么,在影视制作技术日益提升,服装、化妆、道具等愈加精良的今天,为什么翻拍的影视作品,反而很难超越原创经典呢?

  一

  不论是金庸武侠、《仙剑》这类的本土IP,还是《深夜食堂》《卖房子的女人》这样的“舶来品”,影视圈“十翻九渣”,似乎成为魔咒。但翻拍之风,好像丝毫没有要停下的意思。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原创经典IP强大。经典剧有IP、有市场,令人百看不厌,让翻拍也变得自带流量和话题,甚至不需要太多营销就有人看。比如,去年《仙剑奇侠传》被翻拍的消息一出,就吸引了胡歌、刘亦菲版《仙剑奇侠传》电视剧迷及《仙剑奇侠传》游戏玩家等群体的关注,很多人为“仗剑逍遥平天下,降妖除魔卫人间”热泪盈眶。

  其二,新瓶旧酒同样酣。对于创作团队来说,翻拍剧好比有“样板房”,让观众一眼看去便知道这部剧讲什么、怎么讲,不需要过多阐释,操作起来方便,制作周期也相对较短,启动初期融资也更容易。有编剧曾道破背后的逻辑:只要别翻拍成“雷剧”,翻拍剧后期发行卖给电视台和各大视频平台,都比原创剧“丝滑”。

  同时,翻拍也有助于盘活经典IP。比如,在单机RPG游戏流量逐渐褪去的情况下,《仙剑奇侠传》游戏大不如从前,而翻拍《仙剑1》,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游戏IP维持热度。

  其三,原创好剧本稀缺。影视剧每年层出不穷,而真正的原创之作却乏善可陈。数据显示,2021年全网电视剧正片有效播放量排名,前二十部国产剧中,65%是IP改编剧,原创仅占35%。实际上,原创剧本意味着需要从零开始、广泛取材、深入思考,与翻拍剧相比往往耗时更长,如果耐不住寂寞,很难写出一个好故事。

  二

  与翻拍次数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升形成对比的,是持续走低的评分和口碑。比如,1996年版和2001年版《笑傲江湖》豆瓣评分分别达8.6和8.5,而2013年版的《笑傲江湖》评分仅为5.7,2018年版的《新笑傲江湖》评分则只有2.5。那么,翻拍作品为何屡遭差评?有哪些“雷点”呢?

  剧情改编“雷人”。有的为博眼球,“毁容式”乱改。比如,2017年版《寻秦记》,打着迎合观众口味的旗号,对原著进行大修大改,不仅篡改男主的人物设定与职责,还“捏造”出了一个原著中并不存在的女主;又如,2019年版《封神演义》中,苏妲己竟和杨戬成了青梅竹马,不仅一起成长还谈起了恋爱。还有的翻拍自国外剧集,“本土化”不够到位,显得“水土不服”。

  主演“东施效颦”。对于一些经典原创影视剧里的主角,很多观众都将其奉为心目中的“白月光”,比如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是绝大部分观众的心头挚爱,陈晓旭版林黛玉让观众记了好多年。

  反观近来播出的一些翻拍剧里,演员妆容和脸型颇具“网红范儿”,正如有网友说,“以前的美都是一颦一笑明媚动人,有气质、有灵气,不像现在都是科技脸居多”。还有的翻拍剧像是开了十级美颜滤镜,比如2019年版《新白娘子传奇》,有观众吐槽拍出了“网游版白素贞”。

  制作不够用心。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离不开精良的制作。比如,1987年版《红楼梦》从开拍到播出,耗时近三年,演员们提前接受培训,学习各种礼仪知识。但现在的影视剧特别是翻拍剧,少则一月多则数月,很多作品就能杀青。

  像《上错花轿嫁对郎》部分镜头取景自扬州,布景呈现出江南水乡独有的烟雨朦胧之感,而《花轿喜事》画质加了滤镜,少了古装剧的典雅。此外,不少剧组在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敷衍了事,不追求精益求精,也有的太华丽太干净了,反而没有了生活气息,看起来很假。

  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那么,翻拍剧如何不翻车,并“翻”出一片新天地呢?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多些敬畏才能少些轻浮”。翻拍是对经典的再创作,需要敬畏经典,对经典应有足够的认识和相当的艺术积累,不能为了抢先手而仓促上阵。同时,致敬经典,不仅是致敬经典IP,更是致敬原创对作品质量、价值的坚守。那些评分高、口碑好的影视作品,无论是翻拍,还是原创,无不是创作者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成果。

  因此,创作团队应把讲好故事、严控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蹭一波热度,圈一波快钱,压缩创作打磨的空间,否则不仅会对经典作品造成伤害,更会透支观众的信任。

  “要想打动观众,首先要打动自己”。这是一句很多文艺界人士都认可的话。当创作者能发自内心对原作喜爱和尊重,当演员能够用心打磨演技,当编剧能够精心雕琢剧本,故事自然就能讲得好。

  比如,“小戏骨”版《白蛇传》《刘三姐》《白毛女》等虽然制作成本不高,演员也都是小朋友,却将一个个经典的荧幕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有网友评价“8岁的皮囊,30岁的眼神,工龄80年的演技”。

  “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好的翻拍剧不仅是对经典的延续,更是随着时代对经典进行再创造。那些经典作品之所以让观众念念不忘,正是踩中了时代节拍,契合了观众需求。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有这种需求,应当让经典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观众产生共鸣。比如,《天乩之白蛇传说》对《白蛇传》进行了故事新编,作品中,水漫金山寺、法海收蛇妖等经典情节都有了新的解读,不少观众认为颇具创意。

  作家柳青说,“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跟风翻拍、同质化翻拍,其实质是一种“啃老”。翻拍,从来都不应成为一条捷径。文艺工作者,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唤醒原创能力,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释放经典魅力、符合当下审美的精品力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